香港是一個傳播科技發達的城市。專家說,再過四至五年,它就會踏入Web3.0時代。屆時的傳媒環境究竟是怎樣的一個面貌?我們的新一代要接受甚麼培訓,才能在未來社會揮灑自如地工作和生活?
認識Web3.0
香港人剛剛迎接了Web2.0,正在享受社交網站帶來的樂趣及方便,原來Web3.0已經悄悄的來到大家身邊。
Web3.0是互聯網科技更先進的應用。在Web1.0時代,我們上網大多數只是瀏覽網頁。Web2.0推出後,大家不再是被動的網頁瀏覽者,而是可以把自己的訊息上載到YouTube, Twitter, Facebook, Wikipedia 和公民新聞網站的「傳媒創作/消費人」(prosumer),在網上發放資訊與別人分享,已是一般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Web 3.0將更進一步,超級電腦的人工智能可以為我們分析網上資訊,提供進階個人服務。故此,Web 1.0是「閱覽網」(read-only Web);Web2.0是「可讀可寫網」(read-write Web);而Web3.0則是「可讀可寫可執行網」(read-write-execute Web)。
Web3.0有幾個特色。首先是網絡運算和數據國際化。未來全世界的電腦將連繫起來,互通消息,構成龐大的全球數據庫。
第二,Web3.0的互聯網將是一個智能網。那個時候,電腦明白你提出的要求,因為搜尋器不僅能辨認關詞,還結合「語義」分析,解讀你輸入指令的具體含義,繼而懂得精明地回答問題,提供更準確及多元化的搜尋結果。
第三,未來的互聯網透過人工智能,可以全面分析我們多年來在網絡上進行的活動,了解我們的性情、喜好、購買能力和知識水平。當我們到網上尋找資訊時,互聯網立刻就能提供度身訂造的精準資料和有用的建議。舉個例子,如果一個人經常上網查閱旅行消息,又上網買機票訂酒店,在Facebook還大談旅遊經驗,互聯網就知道他是一個熱愛旅遊的人,不僅能為他提供合心意的旅遊資訊,並為廣告客户主動送上適合他看的廣告。此外,將來我們或許不用求職,僱主透過互聯網搜索,就像現時聘用獵頭公司那樣去找尋適合的僱員,主動送上聘書。
第四,Web3.0將是一個無綫上網的年代,大家都會依賴手機或各類平板電腦作為主要傳播溝通工具,上網變得更方便及普及,個人與國際網絡將連成一體。
從以上的特色可看到,互聯網將進一步主宰我們的工作及生活。互聯網整合我們在網上留下的足跡,用人工智能客觀分析我們的品性及行為,它將會比我們更了解自己。若我們在Web3.0的時代要保持批判自主,不為媒體及互聯網操控,懂得捍衛私隱之餘,還能善用互聯網,那麽我們就必須要掌握新的技能及素養。
傳媒素養概念的伸展
一直以來,教育界人士均認為,在大眾傳媒發達的年代,一個現代人若果只有傳統素養 (即懂得讀書寫字)是不足夠的,他還需要具備傳媒素養(media literacy),以懂得解讀傳媒訊息,因為傳媒的影響力實在太大了。過去幾十年,香港及世界各地都推行傳媒教育,目的就是指導學生認識、分析、善用及監察傳媒。當科技繼續進步,素養的概念也隨之再發展。
九十年代出現一項重要的傳播革命,傳媒科技(media technology)和電腦科技 (computer technology)滙流,學者高爾殊 (Koelsch)稱之為「傳媒資訊革命」(Infomedia Revolution)。這個革命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而延續,在現時的Web2.0時代,傳統媒體與互聯網的結合已經愈來愈緊密,到了Web3.0,預計傳媒與資訊科技的界線會很模糊。學者提出,當傳播環境一再變遷,傳媒素養的概念應該再伸延。邁向Web3.0時代,傳媒及資訊科技正全方位包圍我們的生活,我們需要新的素養來協助我們應對新的環境。
最近幾年,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 (UNESCO)積極將傳媒素養的概念和資訊素養的概念融合,再加上ICT技能,組合成一個新的概念—「傳媒資訊素養」(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簡稱MIL。在未來幾年,聯合國將在全球推廣MIL運動。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眼中,「傳媒資訊素養」不僅可用以應對未來的科技環境,還可以協助各國順利過渡到知識社會,建立公義、多元化及鼓吹公平參與的民主國度。
進入知識社會
知識社會是指一個社會裏面大部分人口是知識工作者,而資訊是主要的生產工具,即資訊、傳媒訊息及知識的接收、製作和傳遞對一個社會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具關鍵作用。故此,建立社會架構以方便知識生產是每個政府的要務,而培育具備傳媒資訊素養的公民亦成為教育當局的首要任務。試想想,如果一個社會裏面大部分的人口都缺乏處理資訊的能力,這個社會不可能在廿一世紀成為先進國家。
隨著互聯網科技的蓬勃發展,世界各地已逐步從工業社會邁向知識社會。近年香港政府也鼓勵拓展知識經濟,而香港的重要產業如金融業、物流業及旅遊業等,資訊均在當中擔任重要角色。香港在傳媒和資訊領域的建設是理想的,「硬件」沒有問題,需要努力的方向是培養人才,發展軟實力。
其實香港的傳媒教育工作者,早在九十年代末就倡議培育年青人的傳媒資訊素養,而在二零零零至二零零二年,突破機構運用六百萬的優質教育基金發展了「傳媒和資訊教育計劃」(MILE)。天主教石鐘山紀念小學和天主教善導小學在二零零九至二零一零年也推行「我是未來領袖」計劃,結合傳媒教育和資訊科技教育。香港的學者們也參與了聯合國的MIL計劃,和專家小組合作撰寫了「傳媒資訊素養教材」的教師版;又協助聯合國研發「傳媒資訊素養指標」(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Indictors),這項計劃打算未來幾年,展開全球的有關評估工作。
甚麼是「傳媒資訊素養」?
「傳媒資訊素養」是將傳媒素養及資訊素養的內容整合,提出在廿一世紀,社會大眾 (尤其是年輕人)應具備的一系列能力。這篇文章將這個新概念分為三個部分。
(一)尋索傳媒訊息和資訊的能力:有效及快捷地從不同的訊息源(傳媒、圖書館、博物館、各類資料庫)尋找有用的傳媒訊息及資訊,警覺它們對個人及社會具有很大影響力。
(二)認識、分析和整合傳媒訊息和資訊的能力:了解媒體(例如《明報》)及資訊公司(例如Google)的性質、功能及運作,了解不同媒體 (例如報紙、電視、互聯網)對同一事件會呈現不同的現實,具批判力地分析及評價傳媒及資訊內容,懂得如何選取、組織及綜合傳媒訊息及資訊。
(三)使用及創造傳媒訊息和資訊的能力:有效及安全地利用各種傳播途徑(例如電話、博客、社交網站)和其他人溝通及分享資訊,合乎道德地使用媒體及資訊,用美學眼光欣賞媒體及資訊,透過媒體學習及了解世界,將個人從傳媒及資訊提供者得來的訊息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具創意地製作多媒體作品,並懂得監察傳媒及資訊機構,促進改革。
廿一世紀本領
廿一世紀是傳媒科技和資訊科技融合的年代,是互聯網的天下,也是人類社會由工業社會轉型至知識社會的歷史時刻。處於這個科技環境及社會結構急速變遷的香港社會,年青一代必須培養好配合時代需求的素養和能力,才能成為具備批判能力的公民和勝任的知識工作者,而「傳媒資訊素養」將是新一代必備的廿一世紀本領。
認識Web3.0
香港人剛剛迎接了Web2.0,正在享受社交網站帶來的樂趣及方便,原來Web3.0已經悄悄的來到大家身邊。
Web3.0是互聯網科技更先進的應用。在Web1.0時代,我們上網大多數只是瀏覽網頁。Web2.0推出後,大家不再是被動的網頁瀏覽者,而是可以把自己的訊息上載到YouTube, Twitter, Facebook, Wikipedia 和公民新聞網站的「傳媒創作/消費人」(prosumer),在網上發放資訊與別人分享,已是一般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Web 3.0將更進一步,超級電腦的人工智能可以為我們分析網上資訊,提供進階個人服務。故此,Web 1.0是「閱覽網」(read-only Web);Web2.0是「可讀可寫網」(read-write Web);而Web3.0則是「可讀可寫可執行網」(read-write-execute Web)。
Web3.0有幾個特色。首先是網絡運算和數據國際化。未來全世界的電腦將連繫起來,互通消息,構成龐大的全球數據庫。
第二,Web3.0的互聯網將是一個智能網。那個時候,電腦明白你提出的要求,因為搜尋器不僅能辨認關詞,還結合「語義」分析,解讀你輸入指令的具體含義,繼而懂得精明地回答問題,提供更準確及多元化的搜尋結果。
第三,未來的互聯網透過人工智能,可以全面分析我們多年來在網絡上進行的活動,了解我們的性情、喜好、購買能力和知識水平。當我們到網上尋找資訊時,互聯網立刻就能提供度身訂造的精準資料和有用的建議。舉個例子,如果一個人經常上網查閱旅行消息,又上網買機票訂酒店,在Facebook還大談旅遊經驗,互聯網就知道他是一個熱愛旅遊的人,不僅能為他提供合心意的旅遊資訊,並為廣告客户主動送上適合他看的廣告。此外,將來我們或許不用求職,僱主透過互聯網搜索,就像現時聘用獵頭公司那樣去找尋適合的僱員,主動送上聘書。
第四,Web3.0將是一個無綫上網的年代,大家都會依賴手機或各類平板電腦作為主要傳播溝通工具,上網變得更方便及普及,個人與國際網絡將連成一體。
從以上的特色可看到,互聯網將進一步主宰我們的工作及生活。互聯網整合我們在網上留下的足跡,用人工智能客觀分析我們的品性及行為,它將會比我們更了解自己。若我們在Web3.0的時代要保持批判自主,不為媒體及互聯網操控,懂得捍衛私隱之餘,還能善用互聯網,那麽我們就必須要掌握新的技能及素養。
傳媒素養概念的伸展
一直以來,教育界人士均認為,在大眾傳媒發達的年代,一個現代人若果只有傳統素養 (即懂得讀書寫字)是不足夠的,他還需要具備傳媒素養(media literacy),以懂得解讀傳媒訊息,因為傳媒的影響力實在太大了。過去幾十年,香港及世界各地都推行傳媒教育,目的就是指導學生認識、分析、善用及監察傳媒。當科技繼續進步,素養的概念也隨之再發展。
九十年代出現一項重要的傳播革命,傳媒科技(media technology)和電腦科技 (computer technology)滙流,學者高爾殊 (Koelsch)稱之為「傳媒資訊革命」(Infomedia Revolution)。這個革命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而延續,在現時的Web2.0時代,傳統媒體與互聯網的結合已經愈來愈緊密,到了Web3.0,預計傳媒與資訊科技的界線會很模糊。學者提出,當傳播環境一再變遷,傳媒素養的概念應該再伸延。邁向Web3.0時代,傳媒及資訊科技正全方位包圍我們的生活,我們需要新的素養來協助我們應對新的環境。
最近幾年,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 (UNESCO)積極將傳媒素養的概念和資訊素養的概念融合,再加上ICT技能,組合成一個新的概念—「傳媒資訊素養」(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簡稱MIL。在未來幾年,聯合國將在全球推廣MIL運動。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眼中,「傳媒資訊素養」不僅可用以應對未來的科技環境,還可以協助各國順利過渡到知識社會,建立公義、多元化及鼓吹公平參與的民主國度。
進入知識社會
知識社會是指一個社會裏面大部分人口是知識工作者,而資訊是主要的生產工具,即資訊、傳媒訊息及知識的接收、製作和傳遞對一個社會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具關鍵作用。故此,建立社會架構以方便知識生產是每個政府的要務,而培育具備傳媒資訊素養的公民亦成為教育當局的首要任務。試想想,如果一個社會裏面大部分的人口都缺乏處理資訊的能力,這個社會不可能在廿一世紀成為先進國家。
隨著互聯網科技的蓬勃發展,世界各地已逐步從工業社會邁向知識社會。近年香港政府也鼓勵拓展知識經濟,而香港的重要產業如金融業、物流業及旅遊業等,資訊均在當中擔任重要角色。香港在傳媒和資訊領域的建設是理想的,「硬件」沒有問題,需要努力的方向是培養人才,發展軟實力。
其實香港的傳媒教育工作者,早在九十年代末就倡議培育年青人的傳媒資訊素養,而在二零零零至二零零二年,突破機構運用六百萬的優質教育基金發展了「傳媒和資訊教育計劃」(MILE)。天主教石鐘山紀念小學和天主教善導小學在二零零九至二零一零年也推行「我是未來領袖」計劃,結合傳媒教育和資訊科技教育。香港的學者們也參與了聯合國的MIL計劃,和專家小組合作撰寫了「傳媒資訊素養教材」的教師版;又協助聯合國研發「傳媒資訊素養指標」(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Indictors),這項計劃打算未來幾年,展開全球的有關評估工作。
甚麼是「傳媒資訊素養」?
「傳媒資訊素養」是將傳媒素養及資訊素養的內容整合,提出在廿一世紀,社會大眾 (尤其是年輕人)應具備的一系列能力。這篇文章將這個新概念分為三個部分。
(一)尋索傳媒訊息和資訊的能力:有效及快捷地從不同的訊息源(傳媒、圖書館、博物館、各類資料庫)尋找有用的傳媒訊息及資訊,警覺它們對個人及社會具有很大影響力。
(二)認識、分析和整合傳媒訊息和資訊的能力:了解媒體(例如《明報》)及資訊公司(例如Google)的性質、功能及運作,了解不同媒體 (例如報紙、電視、互聯網)對同一事件會呈現不同的現實,具批判力地分析及評價傳媒及資訊內容,懂得如何選取、組織及綜合傳媒訊息及資訊。
(三)使用及創造傳媒訊息和資訊的能力:有效及安全地利用各種傳播途徑(例如電話、博客、社交網站)和其他人溝通及分享資訊,合乎道德地使用媒體及資訊,用美學眼光欣賞媒體及資訊,透過媒體學習及了解世界,將個人從傳媒及資訊提供者得來的訊息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具創意地製作多媒體作品,並懂得監察傳媒及資訊機構,促進改革。
廿一世紀本領
廿一世紀是傳媒科技和資訊科技融合的年代,是互聯網的天下,也是人類社會由工業社會轉型至知識社會的歷史時刻。處於這個科技環境及社會結構急速變遷的香港社會,年青一代必須培養好配合時代需求的素養和能力,才能成為具備批判能力的公民和勝任的知識工作者,而「傳媒資訊素養」將是新一代必備的廿一世紀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