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兩面刃:宣傳與抹黑

2012-10-12
  二零一二年乃多事之秋,大大小小的社會問題接踵而至,不論是自發性的民間活動,或是有組織的社會運動也是史無前例的頻繁。先旨聲明,筆者不是民運搞手,也不是社運常客,只希望從另一種的角度剖析現今的公共政策及社會運動的宣傳策略。

網上群組的力量
  年初的D&G事件,本來純屬「小事一樁」,偏偏在自由民主日益收窄的年代,香港人變成了在那裡都會為自己的權益據理力爭。站在街上不准拍照嗎?網民就自發地在網上組成群組,聯群結黨相約到D&G店外「挑機」。還記得那廣東道「萬人挑機」的場面嗎?真是一時無兩。如果你有到過這些網上群組的話,你會發現這些挑機的情緒其實不是一時三刻培養出來,卻會在一夜發酵,負面情緒配合民怨沸騰,一發不可收拾。

  相比起D&G事件,今年的特首選舉當然是全城焦點,可惜賽事開始不久,抹黑工程便從天而降,將在任政府的人和事,包括前特首曾蔭權及前政務司司長唐英年的情史醜聞及僭建大宅等問題,一一給傳媒踢爆,被波及的還有許仕仁,甚至連只是考慮「代唐出佂」的曾鈺成也差點中伏。候選人開始陷入泥漿摔角的狀態,黑材料推陳出新,市民除了見到網上一堆特首候選人的改圖而捧腹大笑之外,更為一場不君子之爭感到一片唏噓。同時,有報紙鋪天蓋地的揭穿很多官員的瘡疤,看得多了,令很多市民也認為當時的政府很貪婪、又不濟,民調自然是每下愈況,怨聲載道的民情更成為之後社會運動的「催化劑」。

  今年的特首選舉是兩位建制派候選人之爭,雖然當時唐英年被看高一線,但不到最後未知鹿死誰手,唐梁兩營在網上的攻勢亦從不間斷,但坦白說,他倆的網上部署連奧巴馬四年前競選美國總統時用的宣傳手法也比不上,離開專業水平還有好一段距離。時常聽到政客或從事政治公關的,會跑到台灣或美國去看大選,可惜在大型競選上的宣傳卻沒有進步,香港的競選工程仍然稚嫩。

  梁振英終於上台,他身邊有膽量走入「熱廚房」的人才已經不多,但也在短短幾個月內一個又一個被抓個正著:麥齊光涉騙房津、陳茂波及其妻子曾任劏房業主(雖然他聲稱是板間房不是劏房)等,一一被搬上傳媒和網上。回想起來,香港過去的十二個月不斷沉淪,有人將這些醜聞及一眾民生問題推卸往前朝政府,卻不能忘記是誰人先要打泥漿摔交,弄至如斯田地,苦了的卻是香港市民,賠上了香港的前途。

  其實不論是商品、服務、人物或是政治,也要有適當的宣傳,才能令廣大市民有所認知和接納。而很多機構因為資源有限,都會嘗試利用新興的社交媒體進行宣傳。其實利用社交媒體去宣傳已不是太陽底下的甚麼新事物,例如樂施會每年舉辦的「毅行者」,需要龐大的人力物力,她們都會用社交媒禮去尋找義工及參賽者,而每年的成績也不俗。商業機構如海港城及海洋公園,也會運用很多社交媒體的策略,去推廣他們的新服務,令到這些景點或服務大收旺場。

掌握民情及宣傳策略
  當然,社交媒體這新種新類型武器,其實是一柄兩刃刀。古語有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只要看看近幾個月政府宣傳的幾個重大議題,包括五司十四局、國民教育科及新界東北發展計劃,不論是誰對誰錯,在社交媒體上所激起的民怨已經有如浪花千丈,加上政府的公關和宣傳手法之拙劣,完全摸不透民情,造成回歸十五年以來從未有過的管治危機,現屆政府真是責無旁貸。

  國民教育事件又是一個好例子。年多前制訂的指引,去年本來只有學民思潮在打游擊戰,偏偏一本「中國模式」令到一群手無寸鐵的爸爸媽媽也成立了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為下一代不被洗腦教育毒害不斷抗爭著,及後發展到遊行、集會、絕食,以及於添馬政府總部成立公民廣場,迫使政府撤回大部份方案,雖然事件還未完結,但已引證群眾活動加上社交媒體所產生出的爆炸力不容小窺,更足見政府拿捏民情全無準繩,導致事情一發不可收拾。

  截稿前胡紅玉在開展國民教育科委員會上表示,國民教育科毋須要有官方的課程指引,因此不需要建議政府在該指引上作出修訂及檢討,又說若沒有官方指引,等同現時的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已告失效,學校若決定推行國民教育科,學校及家長可以自行開創教材。雖然看來離國民教育科撤科這個目標已經非常近,但各位家長及老師們卻不能掉以輕心,仍然要繼續監察小朋友的課本及教材,避免這「洗腦教材」再一次死灰復燃。。

  而在這個暑假期間,新一屆立法會選舉也如火如荼地進行,這次選舉跟以往最大的分別,在於宣傳的媒體已經由傳統的電視、電台、報章、雜誌,伸延至千變萬化的互聯網上,炙手可熱的社交媒體更是各候選人除了落區見選民外,「日以繼夜,夜以繼日」的流連之地,可是在監管上卻連選舉管理委員會也摸不著頭腦。選舉結果也顯示出有部份年輕的候選人,不論是泛民或是建制派,若在選舉中於社交媒體上宣傳手法運用得宜,便有機會成功爭取議會一席位。相反有幾位資深議員卻議席不保,這與其保守的宣傳策略及不懂善用社交媒體,未嘗無關。

  今屆的立法會選舉跟國民教育事件的共通點是:不論黃之鋒、陳惜姿或是一眾泛民議員,都遭受到某些傳媒史無前例的惡意抹黑。抹黑跟負面宣傳最大的分別是:抹黑通常是用事實的一小部份,然後無限上綱上線去扭曲事實,當然也有是完全虛構的抹黑。筆者常揶揄一些傳媒朋友:要這些編輯們在一件毫無事實根據的事情上,要「一文十寫」,可能「比死更難受」。不過話說回來,這些卑鄙的做法,在選舉期間出現,除了需要被譴責外,也可能抵觸選舉條例,理應受到法律制裁。

傳統媒體與社交媒體互相牽引
  社會上常有聲音指現今傳媒的報導常有偏頗,誤導市民,然後再於社交媒體上發酵;實情是現今傳媒很多都喜歡跑到社交媒體去搜集資料,甚至引用網上留言去代表民意,所以現在網上的民情很多時已變了主流聲音,當傳統媒體和社交媒體互相影響和牽引時,產生的太極效應生生不息地將單純的事情不斷加壓,便解釋了近期為何很多社運都發酵得這般快,如此多人參與,又對政府的施政影響如此厲害。

  新界東北發展計劃事件又是一個好例子,正如國民教育一樣,政府所做的諮詢很多時給人的印象都是「靜悄悄」及「圍內內定」一般,只能聽到偏頗的意見;偏偏到了大事大非,香港人又會「挺身而出」,群起反對。新界東北發展計劃的諮詢原本已近尾聲,但很多人一聽見「中港融合」這四個字,加上近期國教事件餘波未了,又再一次激起另一場社會運動。不過整件事最愚蠢的就是政府在九月廿二日辦了最後一次露天的諮詢大會,場地可以坐五、六千人。就一個政策進行諮詢的目的本是要廣範地收集不同意見,需要一次、一次的做,而不是「一次過做」。五千人諮詢大會的結果就是演變成衝突及打鬥收場,新上任的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最後更要落荒而逃。

  宣傳也好,抹黑也好,本身需要很強的能量去穿越所有導體從而接觸受眾,但如果能有效地借助環境因素去順水推舟,自然很容易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國教事件的初期,看似是瑣碎小事,政府卻沒有把握事件還是於星星之火時將它撲滅,而負責的單位最初也刻意將國教事件與立法會選舉保持距離。但隨著事件升溫,反國民教育也反客為主,成了選舉辯論中的主軸,更成了一些選民在投票時用的一把尺。其實如筆者一樣的升斗市民,一般也不會清楚事情始末,但常言道:「人在做,天在看。」不論議員還是政府官員,應該憑著良心去捍衛香港的核心價值,才不枉市民對政府及立法會的期望。
下載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學生反修例運動中網絡關係解體的實證調查

宋昭勛、吳靜、胡欣立
2021-01-11

活在後真相的信息戰年代

傅景華
2019-09-28

從報章報導看近年香港大學生形象的變化

黃浿沂
王碩禧
鄭梓峰
鄭曉怡
莫浩廷
蘇鑰機
2019-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