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報章如何處理「廿三條」立法的新聞

2003-01-15
《文匯報》及《大公報》對基本法第廿三條立法的報導最多, 支持立場鮮明。
部份報章對廿三條立法抱負面或懷疑態度。
特區政府在二零零二年九月底,提出就基本法第廿三條立法的諮詢文件,諮詢期在十二月底屆滿。這次諮詢引起社會極大迴響,在三個月諮詢期間幾乎在報章上天天都有報導此事。這次立法涉及範圍很廣,影響深遠,各界人士紛紛表達了意見。究竟香港的十四份日報如何報導此事?在版面上呈現的「傳媒現實」是怎樣?這是本文希望探討的議題。

本文可說是一個大型研究的中期報告。筆者和三十三位在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修讀「傳播研究方法」的研究生,共同合作進行此研究。我們的對象是十四份香港的日報,分析日期由二零零二年九月十九日起,即政府公佈諮詢文件(廿四日)的前數天,至十一月九日止,總共約七星期,即諮詢期的一半時間。

除副刊的專欄文章外,我們將所有廿三條立法的新聞、社論、評論、分析及讀者來信都包括在分析範圍之內,並採用「定量」及「定質」的方法。「定量」方法是量度報導的類別、刊登日期、所屬版面、面積、位置、有否相片、對立法的態度、引述的人物等。「定質」方法是嘗試在文章中找出各報章的「意識包裝」(ideological package),以觀察其立場取向。



量化數據分析

從表(一)可見,十四份本港報章對廿三條立法的報導有很大差異。以新聞文章數目計,最多報導的報紙是《文匯報》、《大公報》及《蘋果日報》,而《文匯報》及《蘋果日報》所刊登的相關照片也最多。對事件較少報導的報章則有《英文虎報》、《新報》、《太陽報》及《香港商報》。

新聞內文中引述的人物主要集中於數人身上。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是向公眾解釋立法諮詢的主角,因此她在各報的引述中幾乎都排名第一。其餘的主要人物包括:律政司司長梁愛詩、民主黨主席李柱銘、大律師公會主席梁家傑、保安局常任秘書長湯顯明、立法會議員吳靄儀、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陳日君。

傾向於民主派的報章除了幾個官員外,多引述法律界的人物如梁家傑、吳靄儀、李柱銘、涂謹申。而傾向支持政府立場的報章就引述曾憲梓、譚惠珠、鄔維庸等親中人士;它們也有引述李柱銘,但焦點卻在指摘他針對廿三條立法到美國「唱衰香港」。

表(一)也顯示各報的新聞對立法的傾向。三份親中報章的報導自然以正面居多,幾乎沒有負面消息。其他報章則以中立的報導為主,但正面和負面的比例卻有不同。如果我們以正面和負面的百份比計算,並以相減所得的數值作排列,便可見各報對立法的支持程度。順序從最支持的報章排列是:《大公報》、《文匯報》、《香港商報》、《星島日報》、《太陽報》(以上各報的相差值均為正數)、《新報》、《東方日報》、《信報》、《明報》、《成報》、《經濟日報》、《英文虎報》、《南華早報》、《蘋果日報》。香港新聞界基本遵守「新聞與意見分開」的原則,所以上述的數字及排名只是反映大概的情況,我們還要看各報在社論、評論等方面的具體言論傾向,以便作更深入的判斷。



質化言論分析

從定質角度看各報對廿三條立法和取向時,我們使用了學者甘遜(William Gamson)的分析架構,把各種報導的論述分為不同的「意識包裝」,其中每個包裝有各自的「立場框架」和「顯示手法/言論」。我們可把各種「意識包裝」分為贊成和反對立法兩大類。

在贊成的意識形態範疇中,共有六個「意識包裝」,它們幾乎全部來自三份親中的報紙。這六個「意識包裝」可見於表(二)。第一個包裝是「國家安全」。整個基本法廿三條立法的主旨是保障國家的安全,防止有人叛國或顛覆中央,所以它是立法的最重要理據。其立場是強調香港作為中國的一部份,所以有責任維護國家安全。第二個包裝是認為既然港人有責任報效國家,因此立法是必要之舉,同時可體現港人的主人翁精神,是落實一國兩制的必然舉動。而且此舉可消除一些不明朗的因素,能促進香港的繁榮安定,立法甚至是低迷經濟的出路。第三個包裝進一步表示,廿三條立法是逼切的事。畢竟特區政府已成立了五年,不應再拖延此事,現在是適當時候進行立法,免得出了亂子之後才作補救。

第四個包裝認為,立法是理所當然的,因為每個國家都有相應的法例,而且此舉得到社會的大多數人支持,更獲不少政經名人的認同。立法更可體現一國兩制,是中央政府不干預和信任特區的表現,因此港人要表現自主能力和智慧,實現高度自主。第五個包裝是這次立法完全符合基本法的要求,而且立法也建基於普通法的精神,不受外地的影響;這次立法只是遵從「有法可依」及「依法辦事」的原則。第六個包裝認為一些反對廿三條立法的人只是一小撮別有用心者,這些人「心中有鬼」,只懂「唱衰香港」,根本「不配做中國公民」,因此反對立法者是「罪人」。「反對立法者有罪」也有溫和版在非親中報章出現,手法是引述政府官員的立法辯護理據,強調條文寬鬆,指反對立法的人反應過敏。

除了三份親中報章,其餘大部份的報紙沒有明顯支持立法,部份更提出異議,積極反對立法。它們反對的意識形態範疇可分為五個「意識包裝」,詳情列於表(三)。第一個包裝認為立法將破壞一國兩制,令中央干預特區事務,甚至打擊香港的國際形象,令外國投資者裹足不前。第二個包裝是強調立法有損香港的民主人權,將毀去香港的特色,令警權過大,及巿民的基本權利受壓制。

第三個包裝是所謂「陰謀論」,即立法是特區政府與中央政府的計謀,意圖收緊對香港的控制,打擊如法輪功等異己組織。第四個包裝是立法將打擊香港的新聞及言論自由,新聞界的「頭上有一把刀」,產生「自我審查」和「寒蟬效應」,令港人容易墮言論陷阱。第五個包裝是指在立法過程中,顯示了特區政府的專橫態度。政府不尊重民意,只懂討好中央,大力硬銷立法,過程也只是「假諮詢」,官員一派「霸王硬上弓」的勢態。



各報章對立法的取向

綜合量化和質化分析,我們可總結香港十四份報章在廿三條立法報導中的取向:

*《大公報》有特殊的親中背景,它採取一邊倒的支持立場是可以預料的。

*《文匯報》作為典型官方報,其堅決支持的立場也是顯而易見的。

*《香港商報》的報導立場清晰統一,全力支持立法的取態甚顯。

*《星島日報》力求平衡支持及反對聲音,但同時在社論中淡化立法的負面影響,隱含支持政 府的傾向。

*《太陽報》中可看到正面和反面的意見,其報導語氣平淡,但從整體和細節來看,可見是它 較傾向贊成立法。

*《新報》的立場十分模糊,它的報導盡量把正反兩方的意見都包容在同一個新聞內。

*《東方日報》的立場是反對政府的做法,但它並沒有利用社論明顯地說出,而是藉選材報導的方式表達,可說是低調地表達反對的意見。

*《信報》在新聞類別的報導中雖然採取中立、持平的的態度,然而其實在標題已透視該報對廿三條的懷 疑態度,並在社論中強烈反對。

*《明報》對廿三條立 法的態度是中性偏負面,其報導既有正面也有反面,營造客觀持平的立場。在政府推出諮詢文件前,《明報》透露了不少「內幕消息」,對立法的態度傾向 正面。立法細節公佈後,該報的立場開始轉變,後來更明顯反對立法。

*《成報》的主調是反對廿三條立法。

*《經濟日報》的報導手法沒有顯示出明顯的傾向,但仔細觀察可見該報對立法抱有懷疑態度,甚至有直接批評。

*廿三條立法並非《英文虎報》的重點內容,相關的報導不多,這與其商務報紙的定位一致,但基本主調是負面的。

*《南華早報》較多報導有關立法的負面消息,而討論則很理性,並且對事不對人。

*《蘋果日報》在報導二十三條時,持毫無保留的鮮明反對態度。



小結

香港報章數量多,立場觀點紛陳,對廿三條立法的報導也各自精采。有些報章明確支持立法,有些堅決反對,有些暗中支持,有些緊守「中立」不作表態。部份報章對事不對人,另一些對人不對事,也有些對人又對事。「百花齊放」的局面基本是好事,體現新聞自由和多元開放,但讀者就要懂得自行分辨,及多看幾份報章以作比較。

除了政黨報紙,大部份的香港報章對廿三條立法都有不同程度的保留,它們和社會輿論一樣,都擔心立法帶來不良影響,特別是港人現時享有的自由與人權會減少,進而打擊香港賴以為本的一國兩制,同時加深對特區政府的不滿和不信任,令社會分化。這當然並非香港之福,也不是中央所樂見。但願特區政府能廣納民意,拿出誠意和有智慧地處理立法事宜,達致雙贏效果。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學生反修例運動中網絡關係解體的實證調查

宋昭勛、吳靜、胡欣立
2021-01-11

活在後真相的信息戰年代

傅景華
2019-09-28

「港漫」與創意工業

馮應謙
2015-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