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香港報章如何處理「廿三條」立法的新聞

2003-02-14
分析數據有助理解各報章的新聞處理手法。
政府官員積極推銷《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
政府就實施《基本法》第二十三條諮詢結集成意見書匯編,但報章社論並未包括其中。
筆者在本刊上一期撰文談及香港報章如何處理「廿三條」立法的新聞,當時寫得匆忙,而篇幅也不容筆者談及較細緻的研究發現。蒙本刊編輯允許,今期再續前文,將其他結果也作介紹,並結合基本法廿三條立法諮詢的新情況,一併探討。



幾點說明

本文是上一期文章的延續,分析日期也只是整個立法建議諮詢期的上半段,但筆者相信所得數據仍有一定代表性,應能反映各報章的新聞處理。筆者將繼續分析諮詢期下半段的報刊報導,如有進一步的發現將向大家介紹。這次研究由筆者構思及作最後綜合,但具體分析則由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三十三位研究生負責,其中在「質化言論分析」中,每份報紙都由兩組同學分別獨立處理,所得結果作互相印證,以減低主觀性及增加有效性。

今期文內表(一)中的數字與上期文章中的數字有少許\出入,主要是電腦運算時作了調整,實質分別不大。但《明報》的數字在上期卻偏低了,應以今期的為準。此外,上期表(一)內《蘋果日報》對立法的負面傾向是85%而非15%。

撰寫本文及上期文章的目的,在於透過較有系統的資料分析,讓數據說明各報對廿三條立法諮詢的立場、定位和新聞處理手法。在尋找「意識框架」的過程中,我們也盡量保持客觀,不讓自己的主觀判斷代替客觀現實。上期文章談及「意識包裝」(ideological package),蒙吳靄儀議員撰文指正,看來這詞翻譯得不貼切,用「意識包」應更接近英文的原意。

另外值得一談的是如何理解報導對立法的正面、中立和負面傾向。立法諮詢過程中,意見可針對不同方面,例如對立法行為本身,立法的內容,立法的步驟和時間表、政府官員的態度和表現等。所謂「正面」的傾向,是指某篇報導或評論對政府的建議、內容、官員表現等有可辨認的肯定,即籠統地說「支持立法」。相反,「負面」的傾向是指報導或評論對上述諸項有明顯的不滿或批評,即所謂「反對立法」。而「中立/不確定」的意義是指並無明顯的正面或反面傾向。



數據及「意識包」分析

在表(一)中,筆者將報章報導分為「新聞」及「分析/評論」兩大類,然後再看每類的報導傾向。如果將正面和負面的數值相減作為一個指標,可見大部份報章在兩種報導類別的正反傾向都很相似。比較特別的是《英文虎報》和《南華早報》,它們的分析評論比新聞更為負面。而《香港商報》和《太陽報》則相反,它們的分析評論比新聞來得更正面。《經濟日報》較多負面的新聞,但負面的分析評論就較少。以十四份報章整體的新聞類別計算,其實正面和負面的比例相差不遠,而在分析評論類別則以負面比例稍高。

新聞規範中有「報導與意見分開」的要求,因此我們可見在新聞類別中的「中立」比例,要比在分析評論類別為高。《太陽報》、《新報》、《英文虎報》、《明報》、《星島日報》、《東方日報》的「中立」新聞比例較高,而《蘋果日報》、《大公報》和《文匯報》則較低。在分析評論類別方面,「中立」比例較高者包括《新報》、《東方日報》、《太陽報》和《星島日報》。而「中立」比例較低者則有《大公報》、《英文虎報》、《蘋果日報》、《南華早報》和《香港商報》。

表(一)中的「每則報導平均面積」,間接顯示了各報對立法報導的重視程度和取向。負面報導有較多篇幅的報紙包括《蘋果日報》和《成報》,中立報導篇幅佔多的有《明報》、《新報》和《大公報》,《星島日報》則正面和負面的平均篇幅相若,其他報紙則主要以正面報導的篇幅較多。

我們將版面位置分為上、中、下三個部份,放在上面位置的報導應被編輯認為較重要。在表(一)中,以「全部位置」作為基準作比較,「上面位置」的百份比數值可反映報章是否對不同傾向的報導有相異的處理。數字顯示,《新報》在上面位置有更多中立的報導,而《太陽報》、《文匯報》和《大公報》的上面位置有較多正面的報導。

在「意識包」方面,各報採用的有同有異,其中最多報章談及的是「一國兩制」和「人權自由」。支持和反對立法的兩極觀點鮮明,前者以《大公報》、《文匯報》和《香港商報》為代表,後者以《蘋果日報》最清晰。很多其他報章均表達不同程度的憂慮,也有一些報章兼陳正、反「意識包」,或只有描述而不表立場。



對政府修訂的報導

表(二)列出各報在二零零三年一月廿九日對政府提出立法修訂的報導,其中包括該則新聞的主標題和副標題,及當天有關的社論標題。除了《新報》、《太陽報》和《經濟日報》之外,其他報章均把此消息作為頭版頭條處理,而且都有社評,可見對它十分重視。

在眾多主標題中,主要指出政府對立法建議提出了修訂,有些則突顯政府「讓步」以釋市民疑慮。多數的主標題(包括親中報章的)都頗「中立」,只有《蘋果日報》的明顯屬負面,《英文虎報》和《信報》也隱含批評。副標題則對主標題作進一步闡釋,基本語調屬中立和報導性。

社論標題則較易看到各報對政府的取態。《蘋果日報》和《英文虎報》可說是持反對態度,而《大公報》、《文匯報》、《香港商報》、《南華早報》、《東方日報》和《太陽報》當天的社論則有較正面評價,其他報章就「有彈有讚」或沒有作出明確判斷。



小結

香港各報章對廿三條立法建議及諮詢都很重視,新聞報導和分析評論十分多。整體而言,印刷媒體對政府的建議和觀點有充足的報導,對反對者的聲音也有詳細羅列,整體的比例可說是不相伯仲,只是批評言論的數目略多。但把十四份報章分開來看,各報的重點就很不同,支持者與反對者立見,整個「意見頻譜」明顯呈現。

數字可說明問題,也可混淆問題。從研究結果看,社會輿論中雖有支持和反對立法的不同聲音,但反對者的比例明顯較高。正、反「意識包」的表達也很清晰,但反對者似乎更有代表性。從報章看民意,無論是定量或定質角度,政府應可充份了解公眾的想法。如果想透過將諮詢期內收集到的意見書作「不尋常」的數字歸類,以圖顯示民意對政府的支持,並非明智之舉,只會損害自己的公信力。

各報處理廿三條立法報導以及所採的意識框架都不同,究竟可用甚麼因素去解釋這些差異?筆者使用在一九九六年及二零零一年所做的新聞工作者調查的數據,將各報對廿三條報導的傾向與其他變項(包括對中國和香港的取向、讀者階層取向、可信度、報紙類型、語文等)作分析,發覺最有解釋力的因素是對中國/本港的政治取態,以及報紙類型。(讀者如有興趣了解香港各傳媒機構的政經生態位置,可參閱\登於本刊一九九八年四月及二零零一年十一月的拙文www.rthk.org.hk/mediadigest)換言之,愈是站在香港立場的報章愈反對立法,而愈是站在中國政府立場的報章愈支持立法。這個發現其實並無新意,它只不過說明廿三條立法屬重大政治事件,是中港(或一國兩制)矛盾結合互動下的又一章。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學生反修例運動中網絡關係解體的實證調查

宋昭勛、吳靜、胡欣立
2021-01-11

活在後真相的信息戰年代

傅景華
2019-09-28

「港漫」與創意工業

馮應謙
2015-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