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媒體作為數位「公共媒體」的決心和努力

2013-10-11
  於香港舉辦的2013年度「維基媒體國際會議」(Wikimania)展示了全球維基媒體運動的最新發展和議題。其中,關於計量、組織及倡議聯盟的相關發展,顯示了維基媒體作為數位「公共媒體」(public media)的決心及創新治理方向。

  簡言之,透過成果計量、組織再造,及形成地區的倡議聯盟的形成,維基媒體的「公共媒體」發展更具多重的「自我意識」。

  維基媒體基金會仰賴年度的募款及全世界各地的志願編者維持基本運作,除了自我募款廣告之外,維基媒體上的內容沒有商業廣告,以確保其「公共媒體」價值。(這與中文世界中另外兩個網路百科全書形成基本對比,百度百科有商業廣告,互動百科不僅有廣告,並標榜維基的商業化潛力。)

成果計量
  計量方面,維基媒體基金會展現其務實、按數字表現治理並分配組織資源。特別因為錢來自向公眾募款,基金會在錢的運用上更仰賴數字、成果計量及社群審查等手段,來確保資源的有效運用。

  基金會年度重點工作,視覺化編輯器(Visual Editors)就不僅僅是工具開發,還包括大量地搜集用戶使用意見、回饋及資料,來確保其成果。雖然部份成熟老編輯對視覺化編輯器的成熟度及必要性有所批評,對於新用戶來說,視覺化編輯器大大減低編輯門檻。基金會投資了內部及外部的研究資源,來確保視覺化編輯器能讓編者(特別是首次編輯用戶)快速上手。

  另一項持續進行的工作是多語的支持,基金會持續投資各種語言的發展,包括線上輸入法、網路字型及社群發展。在語言支持上,維基媒體展現了「公共媒體」多元文化及文化資源再分配的價值。不同於商業媒體追逐市場價值的最大化,維基媒體基金會在語言的發展政策上強調的是支持社群及全球南北資源的分配,避免知識貧富不均的惡化來支援各種語言的發展。

  儘管如此,語言的發展政策的前提仍是要有「活躍的編者」(Active Editors)。根據筆者非正式的訪談基金會相關工作人員的結果,基金會熱於支持有一群(最好不小於10人)活躍的編者,因為按先前的案例來看,若新語言空間成立時的活躍的編者過少,該維基計劃空間的永續性及活躍程度常成為問題,甚或面臨關閉的命運。基金會所採取的語言發展政策也因此同時顧及了公共媒體的文化價值,並確保有限公共資源的有效運用。

  編者互動(Editor Engagement)不意外地成為基金會CEO Sue Gardner的主題演講的首項要點,同時包括了次兩點以資金協助編者提案(Grantmaking)及視覺化編輯器(Visual Editors)的主要工作。這也突顯了維基媒體的公共特性,資源取之於公眾用戶,並再投資回公眾用戶所需及不足之處,這和商業媒體賣用戶(活動)資料給潛在商業或廣告客戶不同。

  根據計量評估成果也展現在基金會對手機及移動裝置平台的努力,根據基金會對相關計量資料的研究評估,認為在使用者使用流動裝置讀取維基百科方面,經2011-2012年度的努力,已取得高於一般知名商業網站的成果,而2012-2013年度的照片上傳功能的使用量比預期的好,2013-2014年將處理編寫的問題。

  此外,基金會持續投資研究(包括計量研究)並和使用者互動(User Engagement)結合,並持續關心全球「開放科學」(Open Science)及瞭解網路用戶行為和科學社群影響力的「另類計量」(Altmetrics)發展,來找尋維基媒體的參與及中介定位。然而在人力資源方面,根據筆者非正式訪問相關幹部,不少基金會培養出的專業資料分析及研究人員,因為地緣因素受到矽谷等商業公司的高薪挖角。在有效運用人事成本及資源上,維基基金會作為公共媒體組織或許需要有另類的策略和商業公司形成整合關係,而非單純人才外流(brain drain),值得慶幸的是,維基基金會在美國為跨國員工取得工作簽證方面已有相當經驗及支持,因此也鼓勵各地有志從事相關工作並認同維基媒體運動價值的人才為基金會效力。

組織與資源

  組織方面,錢的分配仍是主要問題。由於各地維基組織社群的動員能量及組織經驗不一,所以各地維基媒體協會所分配並執行的資源也不同,目前除了位於舊金山的基金會總部之外,經費執行最多的是德國、再來是法國及英國的維基媒體協會,多為數位資源多的全球社經北半球社會。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地方社群執行的預算經費,未必是投資當地的維基媒體運動,而不少是基礎建設、流程及系統的全球工作,如德國團隊主導的Wikidata計劃。

  為了提高資源分配的透明性及合理性,基金會大膽成立「資金分配提播委員會」(FDC Funds Dissemination Committee,中文詞為筆者自譯),以後所有的相關提案,需要申請「維基媒體運動資源」的,將會由此委員會成員審批提案並作出決定。此委員會成員共9名,其中5名由社群投票選出,4名由基金會董事指派。因此,FDC的運作程序及成果,將是評估維基媒體是否成功達成其公共媒體及全球維基媒體運動價值的重要指標。

  為了降低提案的知識及技術門檻,並鼓勵維基人自發組織交換專業技能(「換工」)來提案,基金會僱用全職人員組織(http://meta.wikimedia.org/wiki/Grants:IdeaLabIdealab)。此平台也鼓勵維基人來提供建議及批評做為審案的考量,換句話說,也是同儕討論審查提案的平台。

  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大陸)對於成立民間自發性組織的限制,其公民要成立類似的維基媒體協會有相當難度。目前香港及台灣都有維基媒體協會,並為亞洲國家中(除了中東的以色列之外)舉辦過「維基媒體國際會議」(Wikimania)的地方。目前有資深中國編者欲成立較軟性的用戶組織(User Group),以便申請「維基媒體運動資源」來參與維基媒體運動。

倡議及政治游說
  中立性的內容要求是維基的方針和特色,然而在數位政治發展的立場上,維基媒體運動的參與者,包括位於舊金山的基金會總部和位於歐洲的各地維基媒體協會,都意識到維基媒體運動是一項知識及社會運動,同時也是相當重要的開放內容運動的最知名案例。

  維基基金會總部幹部公開說明,在開放內容的社會議題上,得助於如Creative Commons等數位法律及社會運動的發展,然而這些組織受限於專業性,公眾的相關理解及捐款支持有限,因此基金會認為在資源分配及活動的合作上,會和相關組織持續進行相關的倡議工作。

  在2013年維基媒體國際會議中,由於近歐洲的選舉(如德國今年的大選及英國次年的大選),各地方維基媒體協會除展開個別的政治選舉倡議,並組織會議將集體向歐盟政府及議會游說對於維基媒體運動發展的有利公共利益法案。其中德國維基媒體協會向各政黨及關鍵候選人提問關於開放內容的基本政策,英國維基媒體協會亦思考如何結合英國選舉時機和2014年維基媒體國際會議將於倫敦舉辦的倡議議題。歐盟主要成員國的地方維基媒體協會並討論出幾點清楚的政治游說項目,包括http://en.wikipedia.org/wiki/Freedom_of_panorama
Freedom_of_panorama(公共空間全景照自由)、http://ec.europa.eu/digital-agenda/en/open-data-0(公部門開放資訊)等等,並在布魯塞爾設有代表進行相關政治游說工作。

小結
  2013年度「維基媒體國際會議」(Wikimania)標誌全球維基媒體運動在使用者互動、組織管理及數位政治倡議聯盟的地域及全球性整合及交流發展,展現了少見的由非政府主導的「公共媒體」(public media)的全球發展。從成果計量、組織再造、倡議聯盟形成的角度來看,「維基媒體」的「自我意識」較以往更明確放在公共價值上,值得觀察的是這些計量、組織及游說努力是否真正地實現新「公共媒體」的公共性。
下載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學生反修例運動中網絡關係解體的實證調查

宋昭勛、吳靜、胡欣立
2021-01-11

中國傳媒上的「奉勸」

錢鋼
2020-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