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收音機廣播服務 數碼電台開展新空間

1997-09-15

  今年九月,「世界數碼電台廣播聯盟」(World DAB Forum)在德國柏林正式宣佈數碼電台廣播投入市場服務。十家電器製造商在柏林同時展出最新型號的數碼收音機,這也是歷來最大規模的數碼電台廣播會議。柏林廣播機構更提供六組數碼電台廣播,包括四十套數碼電台節目。如果你身在柏林,肯定可以享受數碼電台廣播的優質服務。

智能收音機即將面世 接收多元化數碼資訊

  有人說:「數碼電台是未來音響的指標,因為所有廣播訊號均是數碼化。」我們現時在香港接收最好的立體聲廣播是由超短波(FM)傳送,但超短波廣播容易受到干擾,而不同地區需要調校不同頻率接收同一的電台廣播,這些弊端將不會在數碼電台廣播中出現。

  數碼收音機接收的音樂質素,可以媲美鐳射唱片。這種具有鐳射唱片質素的廣播,更可完全排除干擾,讓家庭聽眾、司機及戶外聽眾不斷地享受第一流的廣播服務。聽眾又可以用單一的頻率在香港不同地區收聽同一的電台廣播,聽眾亦可以使用同一收音機接收來自衛星的廣播。

  數碼電台廣播的優點是充份利用大氣電波資源。同一寬度的波段可容納眾多的電台,例如香港電台第一台佔用92.6至94.4兆赫(共2兆赫),但2兆赫的空間可容納六至八個數碼電台。因此,電台數目會因數碼年代到來,而大幅增加,服務將更多元化。

  由於電台廣播數碼化,數碼收音機等同一部接收數碼資料的終端機,簡稱「智能收音機」。數碼資料可以包括聲音、數據和圖像等。聽眾除了收聽音樂,更可在收音機的顯示屏,閱讀歌曲名稱和歌詞,甚至歌星肖像。調校接收頻率的方法將會進一步簡化,聽眾只需要選擇「第一台」,收音機便會自動調校至「第一台」。另一種調校方法則以節目類型劃分,聽眾選擇「中文金曲」,收音機可自動追蹤播放「中文金曲」的電台。

  「智能收音機」一旦推出市場後,廣播機構可利用數碼電台廣播提供另類的數據傳送服務。數據傳送服務主要分為三類:
(一)與廣播節目有關的資料(如節目類型、歌詞、對白、主持人介紹等)
(二)與廣播節目無關的數據廣播(如旅遊資料、交通消息、航班狀況等)
(三)為特定用戶而設的數據傳送(如傳呼服務、傳真服務、軟件公司通訊、銀行資料交換等)

  目前數碼電台廣播技術只可傳送固定的圖像,但假如電腦科技進一步突破,將來「智能收音機」或可搖身一變成為一部「智能電視機」。傳統的收音機服務在廿一世紀將會逐步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智能廣播」。

技術測試如火如荼 發展難題仍待解決

  數碼電台廣播是一種新興的技術。一九九四年,瑞士推出首個試驗計劃,翌年,英國、德國、加拿大和瑞典均先後引入數碼電台廣播技術。現時,很多國家經已加入數碼電台廣播試驗行列,包括美國、澳洲、丹麥、芬蘭、荷蘭、意大利、匈牙利、比利時、挪威、印度和中國等。香港亦將會在未來一年進行數碼電台廣播測試。

  雖然數碼電台廣播技術發展如火如荼,但是技術的標準制式及收音機的價格仍是兩大發展難題。

  現時,大多數國家採用歐洲開發的EUREKA 147技術標準,所以很多歐洲國家均參與試驗計劃。相對而言,作為科技大國的美國起步較慢,原因是他們希望數碼電台廣播可以和中波、超短波波段共存。根據EUREKA 147的技術標準,數碼廣播將會採用Band III及L-Band波段,尤以L-Band為主。採納L-Band的好處是可同時接收衛星電台廣播。根據美國設計的IBOC及IBAC的技術,聽眾可以沿用現行的中波及超短波段接收數碼電台廣播,換句話說,新舊廣播可以在同一波段內共存。可是,此項技術仍在開發中,未能成為數碼電台廣播的主流。

  另一難題是收音機的設計和價格。現時數碼收音機的價格動輒高達萬元,均超乎一般家庭用戶的負擔水平。不過,根據歐洲一項消費調查顯示,百分之三十七的家庭非常有興趣購買數碼收音機,甚至訂購「自選數碼電台廣播服務」。既然市場有龐大的發展潛力,預期收音機製造商將會很快突破技術限制,推出價廉物美的收音機。到了二十一世紀,我們相信可以見到配備多種顏色顯示的「智能收音機」,甚至腕錶也可接收數碼電台廣播。

迎接科技新挑戰 香港應用與思考

  世界先進國家經已先後起步,香港應急起直追。現在,政府計劃在未來一年,連同三家電台,開展數碼電台廣播測試。由於數碼電台廣播超越舊有的電台廣播技術,香港各界應用新的角度去迎接這一場科技挑戰。筆者僅提出下列問題,供各方參考。

■電台方面——廣播電台應盡早制定發展策略。究竟只發展聲音廣播,還是兼營其他數據傳送服務呢?電台廣播多元化,電台數目大幅增加,「窄播」興起,「大眾廣播」的電台又如何自處呢?如何由舊有廣播模式過渡到新的廣播模式呢?新的技術標準又怎樣厘定呢?

■政府方面——數碼電台廣播涉及電台服務、資訊服務、甚至電視服務。究竟監管條例和守則應如何厘定呢?如何引入新的競爭者呢?新舊的電台經營者應否在同一時間向市場推出數碼電台廣播服務呢?電台經營者的外資限制如何?應否限制宪星電台廣播呢?電台經營者可否同時提供不同類型的數據傳送及增值服務呢?看來,政府應盡早成立跨部門工作小組,研究有關政策。

■廠家方面——新的「智能收音機」將有廣闊的市場。香港廠家如何在這一場競逐當中佔有先機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資訊服務機構方面——數碼電台廣播為資訊服務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究竟提供資訊服務的機構如何參與呢?資訊服務應否開放,還是加以限制呢?

■社區方面——既然數碼電台廣播提高了資訊流通的效率。社區和公眾服務機構應如何利用這個網絡與公眾加強溝通呢?政府應否鼓勵社區和公眾服務機構運用大氣電波資源呢?公眾又怎樣利用新技術去推展教育服務呢?

  最後,我們還應該思考公營廣播機構在數碼電台廣播發展中的角色。公營廣播機構應否發揮領導和推動角色呢?公營廣播電台是否應提供傳統電台廣播以外的服務呢?如何與社區、公眾服務機構合作,利用新的技術為公眾提供更好的廣播服務與更快的資訊?

  一系列的問題可能會帶出更多的問題。可是,香港作為一個先進的國際城市,我們理應早人一步,發展新技術和開拓新空間。

  不過,這些問題的答案相信要到二十一世紀才可揭盅了。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兩會採訪手記

香港電台中文新聞部
2016-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