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教育新憧憬

2001-02-15

  美國從事網上行業的人,經歷了近一年的暴風雨之後,有挖苦自己的說法,指「dot come」早已變成了「dot gone」,風光不再。根據Challenger Gray & Christmas的調查顯示,美國互聯網公司去年裁員近四萬二千人。Business Week雜誌的一位編輯最近更撰寫了一本書,警告新經濟下的大衰退已迫在眉睫。

  自去年第二季開始,香港的互聯網公司亦被這股低氣壓所籠罩,並紛紛急謀對策開源節流,希望起碼能夠減低燃燒銀紙的速度。籠統而言,一個網站的收入大致上是來自廣告、電子商貿及直接向瀏覽或使用有關資訊內容者收費等三個主要泉源。目前,一些設備及人力資源充裕的網站,亦有承接網頁設計及拍攝製作項目,但這已偏離了核心網上業務,頂多也祇能起杯水車薪的作用。

收支迷思漫長路
網上廣告死胡同

  不少水平式入門網站的原來構思,均是以提供新聞、財經、體育、娛樂、潮流、消費等資訊服務,然後透過點擊率換取廣告收益。易言之,它們的經營模式是傳統電視、電台,以及印刷媒體的延伸。「新浪網」首席營運長茅道林最近向報界透露,他們每一千瀏覽頁次,平均可以賺取1.5美元的回報。據他所說這成績是許多其他亞洲網站的百份之三百。「新浪網」是中國首屈一指的網站,但以這樣的廣告收入,在去年上半年仍然錄得一千二百五十萬美元的虧損。「搜狐」、「網易」同期亦各自損失了超過一千萬及六百萬美元。即使是鶴立雞群中文網站,距離收支平衡仍有一段極漫長的道路。

  首個網上橫額廣告早在九四年十月二十七日出現於Hotwired,為網站經營者帶來了不少的憧憬。事實上,許多研究均預測在未來五年左右,亞洲區的網上廣告會有近七倍的增長(附表一)。可惜,以現時本港網站的廣告收益狀況來看,就算最終能落實這樣的增幅,到頭來也是無濟於事。

 

  況且,本港部份網站仍有用各種手法作大瀏覽人次。近期有幾間獨立的研究公司已開始用不同的方法,去客觀評估各網站的瀏覽率,但這方面的數字顯然依然含有很高的「水份」。本港一些受歡迎的資訊網站,其訪客有半數以上是來自海外,這對於本地的客戶根本沒有甚麼吸引力。一個更基本的問題是即使個別網站真的能夠凝聚大批的忠心網友,也不等於可以說服廣告商「虛擬世界」是有效的宣傳途徑。有些網絡公司在摸索轉型的過程中,甚至表示不再追求「中看不中用」的點擊率。

  為了增大營業額,有綜合網站於是考慮染指傳統傳媒,務求在招攬廣告方面可以產生協作效應。36.com已決定投資約五千萬港元,在季末創辦一本周刊。在此之前,香港網亦涉足旅遊出版。tom.com則收購了多項傳統傳媒業務,其中包括《亞洲週刊》,而個別財經網亦有免費派發刊物。其實,新加坡報業控股亞洲網旗下的Eyeball Project (eyeball.asia1.com.sg),亦早已走了這條新舊媒體結合的路,在去年八月出版了一份同名的報紙,以配合網站的運作。純粹依賴網上廣告維生,此路起碼有一段長時間是一條死胡同。

網上消費仍處萌芽
資訊收費知易行難

  從網上交易中賺取佣金,是網站的另一個如意算盤。然而,實踐經驗証明香港這塊彈丸之地,並非推動電子購物的理想地方。日本人在購物之前喜歡詳細翻查有關商品的資料,於是該國有網站以專門匯編產品索引而成功上市。反觀香港,普羅消費者並沒有如此習慣。一般而言,電腦產品是較易在網上受消費者接受的貨品類型之一。不過有經營網上商店者的經驗顯示,向他們購買電腦筆記簿的訂單之中,只有大約一成半是來自互聯網,其餘絕大部份是經電話、傳真、廣告回條等途徑落單。結論是假如有好的商品,生產商也應該選用傳統的渠道推銷。故此,即使網站願意削減自己的利益以求割價傾銷,也不易為製造商所接受。因為後者仍得向他們的店舖零售商交代,不能隨便容許其產品的網上價格低於商店的街價。在生產商眼中,「磚頭」的售貨能力遠比「滑鼠」可靠。

  另外,虛擬商場在送貨方面,要依靠速遞運輸公司,實際從交易中取得的邊際利潤甚微。因此,有人想到要求客戶上門或到便利店提貨等折衷方案,以減低成本,但此舉卻與電子商貿所標榜的方便背道而馳。再加上市民對於在網上付款,在心理上仍有所抗拒等障礙,所謂商業對消費者的生意模式,在香港充其量袛能說是處於萌芽階段。

  「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在去年底所進行的調查發現,儘管在過去三年間,曾經嘗試在網上購物的家庭急升了十倍,但亦僅佔有上網家庭用戶的3.5%。該中心預期到二零零三至零四年度時,比率會攀升至16%。然而,在這樂觀的估計之下,屆時本港的網站恐怕也不能以此為生。

  網站的第三條出路是要確保其生產、乘載的內容能夠直接收取費用。這當然是知易行難。網民早以習慣了免費瀏覽網頁,要吸引他們掏腰包看網上內容並非易事。「壹集團」的會員制以及「南華早報」十元查閱一則舊新聞的安排均不大成功,而著名驚慄小說家Stephen King備受矚目的網上創作The Plant,在去年七月以一美元的價錢每月在網上推出一章,起初吸引了十二萬人下載。後來他把價錢提升至兩美元,而下載第五章的人數已驟降至四萬。拫他自己所說,在上載第六章之後,這株「植物」的枝葉已經捲起進入了「冬眠」狀態(www.stephenking.com),結果被視為出版網上書的失敗經驗。

消費者可能較易接受付錢購買深入專業資料,或者是能夠助他們「錢搵錢」的財經資訊。前者牽涉個別專業的關係及知識,一般網絡公司不大容易跨越進入該特定市埸的門檻。至於後者則已是一個頗為擠擁的市埸,不少本地財經網本身都屬於虧本經營。網上教育內容,尤其是修讀完之後可以獲頒證書的課程,看來是最有條件收費的資訊類別之一。

網上教育新曙光
內地合作利與弊

  現時許多國家都在提倡終身教育,以配合知識型社會的需要。網上教育具極大的發展潛力。教育事業已被喻為是繼醫療衛生之後,全球性第二大工業。美林證券指出,美國整體高等教育行業的總值去年為二千四百萬美元,其中涉及網上教育的佔三億五千萬美元。到二零零三年時,預計會倍升至二十億美元。

  據估計,香港人每年自資進修的開支,高達九十億港元。與此同時,機構利用網上科技向員工提供培訓亦巳成為大趨勢。IBM在九九年把部份訓練遷移到網上進行,結果該年馬上節省了八千萬美元的開支。在這些有利形勢之下,有人把過往所謂B to C及B to B的商業模式演化為E to B (Education to Business) E to C (Education to Consumers),Webucation這個名詞亦應運而生。

  不過,香港的互聯網公司在投身網上教育的機會窗口其實也頗有限。歐美、澳洲等地許多學府早已自行開辦了不少面對全世界的課程。在二零零零年,美國38%的高等院校有提供包括網上課程在內的遠程學位教育。至於完全沒有開辦任何遙距課程者,僅佔28%。於八九年創立的University of Phoenix Online是最早成立的網上大學之一,目前提供多達八百項林林總總的本科及研究院課程。這些辦學機構本身有充裕的資源和技術,根本無需要跟香港的互聯網經營者合作。

  香港在這方面,似乎仍要依靠中國內地提供生存的空間。內地的網上教育處於起步階段,無論在資金、技術以至市場推廣,均有跟香港的互聯絡公司有合作的餘地。

  互聯網在九四年正式引進中國,四年之後國家教委批准清華大學等首批四家遠程教育試點院校公開招生。九六年六月,中共中央教育工作會議提出了教育產業化的口號,為內地網上高校教育奠下了政策基礎。到了去年七月,教育部辦公廳向中國人民大學等十五所高校,下達了關於它們申請開展「現代遠程教育試點工作」的批覆。

  這份編號為「教高廳(2000)八號」的文件,臚列了六項指示。其中包括允許:「在本校已設置的本、專科專業和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學科、專業範圍內利用網絡等現代化手段開展本、專科學歷教育和學士學位教育。經批准,可以開展研究生專業學位的非學歷教育,也可經過認真論証,開設本科專業目錄外的新專業。」

  有關院校更可「自行確定入學條件和考試、錄取方式」。此外,「在試點階段對達到畢業要求的本、專科學生頒發何種形式的畢業証書,由學校慎重研究後自行決定。」文件為入選的大學提供了所謂「寬入嚴出」的收生空間,亦賦予它們頒授文憑的彈性,有利於網絡學院吸納在高考中落榜,或者已經在職但希望提升學歷的人士。其後,當局更把試點範疇擴大至全國合共三十一所高校。它們之間已組成了協作小組,定期就如何在課件上配合及對投資者所採取的策略等實際問題舉行會議。

  當然,即使是內地的名牌大學,在工商管理、社會科學等一般熱門課目,其實難以跟一些較有名的外國大學在世界市場上競爭。內地大學的國際優勢在於可以提供與中國直接有關係的課程,例如中國法律稅務、中醫藥,以至中國加入世界貿組織的影響及機遇等。TeachOnNet「網上教室」在去年秋季與北京大學合作,推出了一項中國法律證書課程,結果招收了約七十名境外學員。其後,「亞洲訊息」亦宣佈跟內地學府合作開辦中國入世的課程,收費為一千美元。該公司早於兩年前左右亦已著手與明愛成人教育等本地辦學團體,磋商開設網上課程。其他香港互聯網公司亦表明了開發網上教育的意圖。

  對於本港公司而言,網上教育最大的市場始終是在內地開辦由內地大學提供的國家認許學歷課程。現時,內地每年都有一百多萬名考生被拒於大專院校門外,而國家機關亦有政策要求只得專科學歷的教師及部份級別幹部,在數年內補領學位,否則職位可能不保。這類社會現況為內地的網上教育市場,提供了大量而穩定的生源。

  然而,網上教育熱潮背後仍有許多拖慢其發展的基本不利因素。Forrester去年八月的一份報告指出,在線課程的學員退出率高達八成,而參與者對HTML網頁資料的閱讀記憶,低於用白紙黑字印刊而成的材料三成。此外,近八成使用網上課程的大型企業,根本沒有有系統地監察參與者的學習進度。

  在中國內地的情況,除了缺乏網上教材之外,頻寬整體嚴重不足也是短期內無法解決的問題。內地學員在選擇傳統與在線教育時,更會考慮到能否把戶籍轉變到大學所在城市等實際利益問題。在釐訂學費方面也有所限制,須按學校所在地收費管理部門批准。當內地學府自行開辦這類課程的條件成熟時,外來合作夥伴可扮演的角色亦自然會退減。加上在內地投資營運的一般風險,參與內地的網上教育事業的過程肯定不會是一條暢通無阻的康莊大道。不過對於香港的網絡公司而言,網上教育尤其是內地的市埸,無異是一隧道盡頭的一柱光線。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學生反修例運動中網絡關係解體的實證調查

宋昭勛、吳靜、胡欣立
2021-01-11

中國傳媒上的「奉勸」

錢鋼
2020-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