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互聯網:一個急速老化的媒介

2000-02-15

  不少推介互聯網業務的市場經理,都喜歡引用各種電子媒介滲透受眾速度的比較:即收音機自問世至達到首五千萬人使用需時三十八年、電視十三年、有線電視十年,而互聯網則僅需五年,以證明互聯網正以驚人速度發展成新一代大眾媒介。不錯,互聯網吸收受眾的速度確實最高,而它的生長期和成熟期之短,也屬空前。

  以傳統大眾媒介的特質分析互聯網的現象,肯定有所偏差。互聯網獨一無二之處,在於受眾的參與方式主動性強,而這個互動力量正推動著互聯網急劇發展。傳統媒體通常由大財團操控,平民百姓和企業無法問津;互聯網的遊戲規則卻完全不同,大小機構和個人皆可隨時隨意參與發放信息和優化其設計。而任何改良的設計和創新的服務意念,均能在一瞬間在地球的另一端吸收、採用甚至再優化。這個特性催化互聯網成為大眾傳媒的成熟過程,並衍生出幾個現象。

市場導向味道濃
即時步入收成期

  互聯網業者的作業方式,已不再強調這個媒介的獨特性,而是完全傾向以市場為主導的意識形態。無論是品牌效應、以網絡產品配合形象和格調、或標榜緊貼潮流等,在在滲入商品、消費者和市場理念,與互聯網初期設計的理想愈離愈遠。業者一方面利用眼花繚亂的信息搶奪受眾有限的時間,但同時卻無法提供高質素的資訊把他們留住。以所謂跨媒介形式在電視臺、有線電視、互聯網等媒體同步播出廣告的一類噱頭,正好體現了Bruce Springsteen 的57 Channels and Nothing's On的悲哀。

  縱然很多企業仍徘徊在起步階段,思索如何將業務與互聯網接軌,但不少趕趁互聯網大潮者已經在享受這個狂熱帶來的好處。這些積極「大展拳腳」的弄潮兒,早已掌握利用互聯網賺快錢的法門:互聯網業務致富之道,不一定在於通過建立管道、售賣信息或提供服務等實體操作來創造盈利;而是如何為業務建構價值─風險基金經理、股票包銷商、盲目投資者、炒作者,以至傳媒心中的價值。對這些「業者」而言,一切推出的互聯網產品,必須在短時間內進入收成期,而產品的質素往往不是重點所在。

為求利潤不擇手段
網絡應用發展放緩

  姑且不談互聯網上的各種欺詐行為,即使是互聯網服務商和聲稱在網絡上大展拳腳的某些業者,都想方設法儘快淘盡一切可以帶來盈利的東西,其中一些手法,為互聯網發展帶來隱憂。網域名字的註冊(domain name registration)即屬一例,自國際間協議將註冊工作開放後,一些登記公司在國際互聯網技術組織(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 IETF)還無法全面將標準劃一以前,已搶先宣佈可接受包含特殊內碼的漢字和瑞典文字的網名登記;另外,一些註冊公司還標榜可登記達六十三個字母的特長網名。這些註冊公司均沒有考慮個別軟件能否配合,以及技術支援困難和缺乏認受性等問題,只藉詞避免別人登記類同名字而鼓勵大小機構霸佔多餘的網名。

  雖然互聯網用戶、萬維網站和各類型項目的數量仍在不斷增加,但發展傾為橫向而沒有深度。在多種不利的形勢下,互聯網的技術和應用的整合因缺乏新的方向而沒有多大進展。互聯網發展初期,依賴不少來自學界、科研界和個別有心人士各盡所能和無私地奉獻,提供各式各樣的資訊和具遠見的發展建議。但今天這些精神和心血已差不多被網絡市場化的商業宣傳信息完全淹蓋,一般用戶無法分辨甚至無從得知高質素網上資訊和服務的存在。這個噪音現象和唯利是圖的風氣,確實嚇跑了不少有心人。另外,求才若渴的網絡概念公司亦不斷以甘詞厚幣挖走大學和科技界的資深人員,造成前瞻性的開發工作缺乏應有的動力。

財團重新操控主導
互聯網精神起變化

  曾幾何時,互聯網在人們心目中,是自由主義者和弱勢社群的聖地。他們以為在互聯網上,不論貧富、社會地位、政治理念,都可以自由自主地發表意見和向互聯網受眾奉獻,網上是以弱勝強、百花齊放,和自鳴清高的地方。可是在商業大潮下,互聯網的形象已起了巨大變化。今天互聯網的適當形容詞是:集團化、品牌效應、合併收購、跨媒體、跨行業聯營、協同效應、巨額投資和市儈勢利。在不知不覺間,互聯網原來的精神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大財團重新主導著網絡的發展,跟其他大眾媒介沒有甚麼分別。

  互聯網狂熱不可能無止境地延續下去,我們很難想像三數年後,各界機構和投機者還會高調地宣佈上網計劃或拓展網上商貿。因為屆時把業務和資訊上網,對絕大部份企業和個人而言,已經是最基本和最簡單的一件事情了。

熱風過後融結延伸
正確定調刻不容緩

  互聯網勢將成為人類生活的一部份,正如Marshall McLuhan將媒介比喻為「人的延伸」。網絡熱風過後,人類的生活將會與互聯網更融洽地結合起來,大意的人甚至不會感覺它的存在。「互聯網世代」出生的新一代將不會再為互聯網功能發出驚嘆,不會再談論甚麼高新科技或虛擬世界,「上網」是平常得像今天為打發時間而開啟電視機,或希望了解天氣狀況而打開收音機一樣。此時此刻互聯網代表著時髦、創新、高姿態族群等非功能性意義,將會逐漸消失,其功能化的形象則會以更親切的形式重新被建立。

  大勢雖然如此,互聯網在大眾心目中的地位仍未定型。它終究會成為人類漫長歷史中的一項偉大貢獻,還是只會為人類製造沉重的包袱,完全取決於學校、政府、互聯網業界和傳媒如何將它塑造。要為互聯網的價值正確定調,現在已是刻不容緩了,政府、學校和志願團體在有關互聯網的普及教育、文化意義、傳播道德等工作,必須增撥資源,以平衡互聯網商業力量的不斷傾軋;另一方面,各大媒體報導有關互聯網發展時,亦宜作適當調節,避免只偏重其娛樂和商業功能,和渲染在網上賺快錢的現象。儘管個人的聲音微弱,但一切變革皆從個體做起。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學生反修例運動中網絡關係解體的實證調查

宋昭勛、吳靜、胡欣立
2021-01-11

中國傳媒上的「奉勸」

錢鋼
2020-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