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通訊工具的出現,如手提電話、個人電腦、互動電視,以至國際互聯網等,正在不斷改變人類的生活和通訊方式;有不少傳播學者指出,新資訊科技,尤其是互聯網,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因為人類的通訊不會再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我們可透過網上交談或參與網上討論群與世界每一個角落的人溝通,從而加強了人類的社會連繫;然而,亦有學者提出相反的說法,認為互聯網是導致人類離群,走向孤立的其中一個原因,因為他們把日常的社交活動時間都用在互聯網上;認為不管那個說法較有說服力,但都引伸出一些值得探討的問題:使用互聯網的動機是什麼?哪些人會喜歡使用?近年,資訊科技已成了熱門的研究課題,這一連串的問題都引起了傳播界和學術界連番的討論和研究。以下將嘗試作一探討。
互聯網衝擊傳統媒介
互聯網可以避免面對面的交往,但又能加強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更能拓闊人際網絡至全世界;然而,在得到這個「聯繫」和「人際網絡」之同時,人就好像變得離群了,甚至孤單了。究竟互聯網會是如何影響人的生活呢?最近,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完成了一項根據香港互聯網用者的使用情況研究,希望找出本港互聯網的使用模式,以及互聯網對用者的影響,當中亦比較了孤單和非孤單人士在使用互聯網的動機差異。
根據電訊管理局一九九九年三月的數據顯示,香港六百八十萬人口中,有一百五十萬人擁有私人電腦,有登記使用「互聯網」的人數達六十五萬,而今天使用「互聯網」的人數更會比這個數字為高;一項由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的調查發現,使用「互聯網」的人,超過百分之七十五是在家中使用,而晚上使用的比率更接近五成。用者會利用晚上較悠閒的時間來上網,這顯示「互聯網」已成了市民另一個娛樂和消遣的「場所」,亦反映出「互聯網」的使用模式已漸趨普及化和生活化,上網已成了生活的一部份,甚至習慣。研究發現這個新媒介亦為其他傳統媒介帶來了衝擊,因為有超過三成的「互聯網」用者看少了電視,超過兩成半用者少租看了電影,而有超過兩成就少去了戲院,亦有近兩成的使用者少看了報紙和雜誌。
使用者動機與模式
此研究綜合了互聯網的功能,大致可歸納成六個類別;包括:提供娛樂、提供資訊、刺激情緒、逃避生活、社交及情感交流;如果把互聯網的使用分成「慣性使用」及「偶性使用」兩種,研究發現慣性使用互聯網的人,通常是為了娛樂、逃避生活,以及刺激情緒;而「偶性使用」通常是有特定動機的,包括是為了更新資訊、社交及情感交流等。但是,這兩類使用者並沒有一致和固定的使用模式。
「孤單」及「非孤單」的人在使用互聯網時的動機差異,是此研究的另一焦點。研究嘗試把用者分成兩類,分別為「孤單」及「非孤單」。「孤單」是指性格孤癖,生活單調,不愛交際的人,而「非孤單」是指交遊廣闊,朋友眾多,善於交際的人。研究發現,「孤單」的人大多會利用互聯網作社交和情感交流的地方,而年輕和教育水平較低的女性就尤為顯著;相反,「非孤單」的人大多會利用互聯網作娛樂和尋找資訊。這個結果告訴我們,「孤單」的人也須要社交,而互聯網就提供了他們一個另類的社交場所,因為他們可以避免面對面接觸,又能滿足與人交往的需要和樂趣,而互聯網對於「非孤單」的人就只是一種用作找資料和獲取消息的輔助工具而已。
這個研究結果為未來的研究奠下一個很好的基礎,究竟「孤單」的人是如何使用互聯網作為與人溝通的工具呢?而一些在互聯網上隱藏真正身份來與人溝通的行為,又是否與此有關呢?過去曾出現不少有關利用互聯網來欺騙少女作不道德行為的報導,這些被騙的人是以何種心態來使用互聯網呢?為何會被不法之徒騙上呢?這些都值得進一步探討的。
傳媒研究新領域
美國一些傳播研究發現,依賴互聯網作人際溝通的人會削弱了他們的實際人際網絡,令他們的生活圈子縮窄,因為他們會花很多時間在互聯網上處理電郵和進行網上對話,雖然互聯網上的人際聯繫是互動的,但這些交往通常來得表面,同時大量依賴文字來表達亦難以盡吐心聲,當中亦存有理解差異,因此,在互聯網上難以結下深交;所以表面上互聯網擴大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但實際上它卻加闊了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另外,亦有美國傳播學者指出,經常使用互聯網作溝通,會削弱了朋友之間友誼承諾,以及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樂趣;然而,有關的結果還需進一步研究加以證實。
近年,另一個在互聯網上極為流行的新通訊工具ICQ,為人類的溝通帶來了進一步的衝擊,因為溝通已從一封一封的電郵變為直接對話。首先,ICQ的出現,進一步地把互聯網的使用推廣至更年青的一代。過去,互聯網大多為大學生或資訊科技行業使用,而在最開始時,大學生大多利用互聯網尋找參考書目和文章,而資訊科技業會利用它作電郵通訊和尋找資料。但自ICQ出現後,互聯網變成一個具相當娛樂性的溝通工具,因為同時上網的用者,可以進行即時網上對話,感覺就好像同時有很多人陪伴著自己,一起工作,一起閒談。這種「新鮮」的玩意對中學生非常具吸引力,因此上網玩ICQ已成為新時尚。在這情況下,互聯網得進一步推廣,甚至未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士也熱愛起來,而近期報章亦有不少有關ICQ的報導,可見ICQ已被廣泛使用。
然而,透過這種方式而獲得的滿足感,將對人類的溝通帶來甚麼程度的影響呢?人與人的溝通會因此而失去了真實性?還是溝通已不是為了真正的溝通,而是為了填補個人的心理空虛?這些又是否屬於「孤單」用者主要使用ICQ的動機呢?假如ICQ變成了一種自我滿足,肯定自我和投入幻想世界的工具,那麼人與人的溝通是緊密了?還是疏離了?這是我們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過往的傳播研究通常是以電視等被動性媒介作為研究基礎,但互聯網就開拓了研究的新領域,亦成了傳播理論發展的契機。中大的研究只是一個初步結果,互聯網的影響是廣泛的,我們還需要更多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