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記者協會月前指《明報》一篇文章涉及自我審查,《明報》否認。記協再查證後發現,《明報》刊於九七年六月二十一日、報導澳門民運組織推介「港獨」的文章,與自我審查無關;記協於是更正、道歉,並在九八年中英文版本《香港言論自由報告》中刪除有關指控。 《明報》刊出記協道歉信件,表示不再追究。新聞專業組織事後抄出「假料」,如此不設防的確大失水準。未弄清真相就報導,違反新聞原則,有乖職守,值得檢討;當中也涉及新聞理念和價值觀衝突,亟須仔細分析。
新聞生態圈還有多少淨土?
無獨有偶,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絡 (CNN) 和《時代》雜誌,最近同踏「地雷區」,情形更狼狽:虛假新聞流通全球一段時間,到了九八年七月,才宣佈撤回六月所發出一項「有嚴重錯誤」的報導,並向受眾和美國越戰退伍軍人道歉;失實報導指越戰期間,美軍使用神經毒氣對付逃兵和越南人。八月初,一個前美軍特種部隊成員控告這兩家傳媒,要求賠償一億五千萬美元,因為他和該部隊在不實報導中名譽受損。杜撰新聞不自今天始,現在連跨國傳媒也製造虛假新聞,不禁要問:新聞生態圈還有多少淨土?
目前高度商業化的傳媒機構裡,新聞文化出了大毛病,才讓市場力量幾成為新宗教,使追逐在利潤光環下的傳媒人盲目崇拜,虛構和事實也分不開,沒有好好履行報導者天職。有規模的 CNN 和《時代》,作業程序層層緊扣,依然冒出假新聞,不僅摧毀不少人對日趨小報化的新聞界僅餘信心,更說明機構資源豐厚,並非新聞準確的保證。為了搶先報道,部份從業員玩忽職守,放鬆查證的防線,冒險用時間換取獨家空間,隨時砸掉商譽。
審核新聞勿單靠個人判斷
中文報刊編輯部大都沒設新聞查證部門。日常實務中,編輯辨識事情真相、審核新聞來源可信性,倚靠甚麼機制?只憑個人判斷,在例常新聞海洋中尚不易迷失,可在追尋新聞線索和複雜人物關係中,張冠李戴之事常有;缺乏整體編輯資源配合時,往往掛一漏萬。
新聞編輯向記者求證文稿內容,是恪守把關人規則;類似查核程序是必須但不足夠。人治不足恃。記者是資訊蒐集者,基於職業本能的自衛心態,加上易受消息來源誤導,匆忙間摸不透資訊盲點,最好以查證制度 (research system) 支援編採人員,確保新聞品質可靠。
一九八七至九四年我在中文《亞洲週刊》任事。該刊創刊即設資料研究部,聘用新聞研究員,從事全職資料求證工作。根據查證守則,重視交叉求證,以地氈式手法查驗特派員、撰述員和作者稿件。編撰人員改寫稿,必須傳給特派員回流覆核 (playback) ,檢驗有否編審加工時形成錯漏、歪曲等情節。
這種「四腳凳」的制度,將編輯、特派員、撰述員和新聞研究員「綁在一起」,發揮集體互動能量,互相制衡。反覆查證文稿,仍難確保資料真實時,就由編輯決定,或尋求其他佐證,使不致觸犯報導失實或歪曲原意、誹謗他人之弊。
《時代》查證制度要求嚴格
這樣做,傳媒經營者須投入資源,重視後勤支援,務使虛假新聞或片面傳聞不易「出街」。我經常向同行說,新聞研究員的工作類似驗屍官或法醫做法,總在最細微處或不為人注意地方,釐清紕漏提出疑點。編輯未徵得研究員同意下堅持付印,出岔子後根查原因不難:「四腳凳」涉及的工作者,分別在經手文稿本上簽名作實。《亞洲週刊》編採部門這種查證工作的安全網設計,源自美國《時代》雜誌的編輯政策;當年的《亞洲週刊》,屬於時代華納集團旗下刊物。
《時代》雜誌國際版亞洲新聞編審姜敬寬,九三年在所著《時代七十年》第六章中「嚴格的查證」一節透露,該刊風格不斷變動,但編輯部沿用的查證制度卻保持下來。這個資料求證機制的目的,只有一個:「保證一切事實的正確」。可是九二年四月二十日起,《時代》內容大變身,大刀闊斧改版,沿用數十年的獨特編採政策開始變質。姜敬寬表示:「(《時代》高層)迫使駐外通訊記者直接撰稿,以減少在紐約總部改寫的過程,直接的打破『集體創作』的基本作業方式,間接的否定了《時代》歷經考驗而有效的、層層加工以提高質量的原則。」可以說,七十年來該刊特派員、編輯、撰述員和研究員互信互動的機制,慢慢走了樣。九十年代中葉以後,《時代》版權頁所印編輯部新聞研究員的編制,逐漸收縮;也許是集團裁員,或者商業利潤掛帥的後遺症?這樣,會不會間接導致新聞查證資源不足,給虛假消息大開中門?
記得七十年代初美國「水門事件」嗎?當年參與揭露尼克遜總統「真實謊言」的《華盛頓郵報》記者堅持,凡涉及該事件的傳聞或消息,須得到三個獨立新聞來源證實才刊出,確保不濫用知情權,自毀掉監察建制的長城。
傳媒口味日趨名人化花邊化
《時代》雜誌和 CNN 也發佈假消息?驟聽真有點兒匪夷所思。國際上其他老牌傳媒機構,不止一次上假新聞的當;問題癥結在於編輯疏忽,還是新聞查證機制失靈?結果總是新聞從業員有虧職守,能不臉紅?
美國傳媒口味日趨名人化、花邊化,題材越來越「不政經」。例如美國總統克林頓與前白宮見習生萊溫斯基的性傳聞事件,主流傳媒煞有介事,放在頭條位置,可是多的是性渲染而非深度報導,黃色新聞化非常明顯。市場導向影響下,新聞小報化漸成傳媒大趨勢。據調查,過去二十年,美國新聞傳媒報導焦點不斷向生活品味、名人和娛樂「八卦」傾斜,而「硬性」的政治和外交新聞篇幅,日見萎縮。
大眾傳媒的聲譽,建基於專業表現和社會責任感。為了提高向受眾的問責,新聞機構看來必須重拾傳媒報導、教育、娛樂等基本功能,不宜偏廢,並且認真改進新聞查證水準,以免傳媒公信力在屢犯屢錯的道歉聲中,不斷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