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記者協會於上月底公佈了最新的 2014 年香港新聞自由指數,結果顯示雖較去年公眾對新聞自由指數的評分微跌,但記者的評分則有明顯下跌。新聞自由指數旨在反映公眾及記者怎樣對當前新聞自由的看法及評估有否及怎樣改變。今年的指數下跌,既是預期,但我們怎樣閱讀箇中的啓示?與相關的指數合共構成一幅怎樣圖像?本文將逐一探討。
新聞自由指數的制定始於Freedom House在1971年出版的全球媒體獨立性調查報告,當中就一系列新聞自由的標示決定不同國家的新聞自由情況並將之進行排列。 另一同樣觸目的國際指標是法國無國界記者Reporteurs Sans Frontiers 每年公佈的各國新聞自由狀況排列,後者針對記者所遭受的恐嚇及襲擊作為當地新聞自由的重要指標。去年開始的香港新聞自由指數,既與設立新聞自由度調查報告的港大民意調查部合作,亦參考這兩指數以及聯合國文教科組織的民主與新聞自由指標而訂立調查。
香港新聞自由指數過去一年的變化 |
||||||
|
公眾 |
新聞從業員 |
||||
建構新聞自由指數的十條問題 |
2013年 |
2014年 |
變化 |
2013年 |
2014年 |
變化 |
1. 傳媒批評特區政府有所顧忌 |
5.4 |
5.3 |
-0.1 |
5.2 |
5.8 |
+0.6** |
2. 傳媒批評中央政府有所顧忌 |
5.8 |
5.6 |
-0.2 |
6.2 |
6.5 |
+0.3* |
3. 傳媒批評大財團有所顧忌 |
5.5 |
5.3 |
-0.2* |
6.2 |
6.2 |
--- |
4. 傳媒自我審查情況普遍 |
5.4 |
5.6 |
+0.2 |
6.9 |
7.0 |
+0.1 |
5. 傳媒老闆或管理層向員工施壓情況普遍 |
6.2 |
6.1 |
-0.1 |
6.5 |
6.9 |
+0.4** |
6. 記者採訪時受到人身威脅情況普遍 |
5.0 |
5.2 |
+0.2 |
4.8 |
5.5 |
+0.7** |
7. 傳媒獲取報道所需資訊時出現困難情況普遍 |
5.5 |
5.4 |
-0.1 |
5.9 |
6.0 |
+0.1 |
8. 香港有足夠法例確保記者採訪時可以順利獲取所需資訊 |
5.8 |
5.8 |
--- |
4.6 |
4.6 |
--- |
9. 新聞傳媒發揮監察的功效大 |
6.6 |
6.3 |
-0.3** |
6.6 |
6.3 |
-0.3** |
10. 本港新聞傳媒立場取態多元化 |
6.0 |
5.9 |
-0.1* |
5.3 |
4.6 |
-0.7** |
新聞自由指數 (0-100) |
49.4 |
48.8 |
-0.6 |
42.0 |
38.9 |
-3.1** |
新聞從業員所承受的壓力
今年新聞自由指數,公眾對新聞自由指數的評分由去年的49.4微降至48.8,而記者的評分則由42明顯下跌至38.9。整體回落不大,但個別環節的變化值得關注。首先,公眾與記者對新聞從業員所承受的壓力的分歧增加,最明顯的在「傳媒面對特區政府有所顧慮」上,由2013的-0.2到2014的+0.5而對「中央政府」的顧慮上兩者的差距亦大。其次,兩者分歧大的是對傳媒老闆或管理層向員工施壓的情況。這些分歧一方面反映記者在現實工作環境感受的壓力更大之餘,在接收層面的公眾可能更難洞悉這些壓力對新聞自由構成的影響。記者作為前線新聞工作者比公眾更直接面對來自政府、中央、財團、甚至僱主的壓力而影響其編採及報導的獨立性,使他們對新聞自由的觀感更負面,是可以理解的。公眾在這些範疇上的評分,反而比去年改善,可能顯示公眾觀乎有關特區政府(甚至中央)的報導及批評顧慮頗低。
但另一面,公眾與記者都認為記者面臨人身安全的威脅,以及新聞自我審查更嚴重。 事實上,雖然記協在公佈2013年新聞自由指數時,是在2014年四月,但去年初的商台主持李慧玲被炒、《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被襲等事件的真正迴響,可能在今次的指數中浮現。雨傘運動中39名記者在採訪時被襲或被捕,過程被市民拍下並上載社交媒體分享,都直接影響民眾對新聞自由的觀感。近年香港記者所遭受的威脅越發在公眾的垂視下,「無國界記者」一直關注着重記者的人身安全作為當地新聞自由的重要指標,在2014年的報告把香港放於第70位,較去年61位跌了9位。如下圖所見,自2003年香港共跌了52位。該組織指出警方近年的示威遊行,或–般事件上,對記者採取更武力的行為,包括對女記者作出性騷擾。這些跡象都直接影響記者的採訪自由;而這威脅所構成的自我審查亦随之上升。
這兩組數字所產生的互為關係反映在記協的公眾部份,證明情況漸趨嚴重的同時,亦反映網絡/ 社交/ 獨立媒體的vigilante監察及「吹雞」作用。在雨傘運動期間,無綫電視對7名警員把示威者抬到暗角動武的報導被剪裁一事被觀眾揭發並把前後片段上載分享,除反映公眾對於媒體自我審查的意識提高外,亦顯示互聯網絡怎樣推動公眾作為第五權的監察功能。相反,公眾及記者對(主流)新聞媒體可以發揮的監察作用在一年間跌了0.3,同樣的佔6.3分 (10分代表極高) 。據無國界記者的分析,香港的自我審查情況已從不同層面及幅度展現:從《主場新聞》在去年7月突然在其Fb網站宣佈「死亡」,同時上載的所有文章亦被消失、到《南華早報》臨時抽起有關六四晚會的頭版報導,事後並未引來其他報章報導或評論,反映自我審查在媒體界已內化成不值一提,或既定的事實之餘,向外亦形成「噤聲」文化 (code of silence) 。當然,這些其他媒體也可能同樣地進行自我審查。據無國界記者,連有些外地媒體似乎也進行自我審查,例如在雨傘運動開始時,Reuters 及Wall Street Journal的中文版把9月28日的市民示威及佔領行動報導延遲一兩天才刋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公眾及記者都認為新聞傳媒報導的立場取態的多元化程度都下降,但記者比公眾的評分差距再拉遠了不少。香港新聞媒體的政治立場一向鮮明,但新聞單一化固然。
促政府訂立資訊法
總括來說,今年的新聞自由指數整體數字下降,足以反映過去一年所發生的審查及自我審查經已習以為常;但記者所承受的暴力恐嚇變本加厲,在雨傘運動中記者遭受警方的武力對待情況不少,令記者感受到這方面的恐懼之餘,在工作環境中包含的有形及無形,來自不同方面的威脅及壓力,使記者在多條問題的評分都下跌,跌幅亦達危險程度。Herman & Chomsky在 'Manufactured Consent' 一文討論到擁有權集中、政府對消息來源操縱等都直接影響新聞獨立性及自由。不論香港本土作出有調查,或國際機構的都反映香港新聞自由不單持續下跌,跌幅更越漸急劇,反映近年發生相關事件越見頻繁。
另一方面,公眾部份的數字整體上雖然沒有太明顯變化,但對自我審查的意識及關注漸次提高,尤其經雨傘運動的喚醒後,應當對新聞自由更為關注。雖然近年網上及社交媒體上的獨立媒體方興未艾,雨傘運動更彰顯它們作實時採訪、見證運動的主要平台,但主流媒體的幅度、影響,及推動民主的社會責任是不容抹掉。在此謹喻新聞媒同工謹守崗位、毋懼毋畏,促政府立即訂立資訊法,保障資訊自由及記者採訪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