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紐約時報》經受重創,事件破壞力使人震驚。誰也沒想到一個資歷淺薄的記者,竟能長時間欺騙這家大報,而他的解僱竟導致了一位曾得過普利策獎的名記者離職、編輯室一片混亂和兩位最高層編輯的請辭;一直堅持對執行總編輯的信任的《紐約時報》出版人也為此蒙羞。
事實上,許多新聞機構即使不是每天發生事故,也經常地、因忽視或誤讀大量的預警信號而遭遇困境。
在危困中,其他的新聞機構,像《紐約時報》一樣,也被迫處理一些無法預見、看似無傷大雅的事情,而無法滿意地解決麻煩的問題。這些例子細節有異,但還是可以分析出一些共性:麻煩出現前的預警是甚麼?該機構在出現問題時如何反應?麻煩是如何失控而蔓延的?
「正常事故」理論
我幾年前開始這方面的研究,始自閱讀威廉.蘭之威思徹(William Langewiesche)在《大西洋》月刊上發表的一篇關於大型客機在佛羅里達南部大沼澤墜毀的報告。ValuJet 592客機因貨倉氧氣罐爆炸而著火,引起飛機墜毀的真正原因或許更複雜。蘭之威思徹認為這次墜毀的原因,是一系列錯綜複雜、不可預見的事件,包括:政府放寬管制後出現的新型航空公司、為ValuJet型客機提供服務的承包商、負責監管的政府部門。他總結說,組織理論學者們稱這次墜毀為一次「正常的事故」。
這聽起來也許有些自相矛盾,但某些組織中,發生「事故」的確能被視為「正常的」。這樣的組織通常內部組成成份複雜,而且各部份高度互動,整個運作系統緊密相連,因而,復元的可能性極小。
新聞機構不像核電站、石油化工廠或大型客機那樣涉及高風險的技術。新聞機構出事,不會發生死亡和毀滅性的後果,儘管公信力會受打擊,並因此對社會造成損害。「正常事故」理論的要點, 並非都適用於新聞機關,但是,這理論足以用來分析美國新聞機構所發生的事故的原由。
以其使命與在《憲法第一修正案》下所受的保障而言, 新聞是一個很獨特的行業。但在某方面它與其他一些易於發生「正常事故」的行業,有相似之處。如果新聞工作者認識不到這一點,就很難瞭解為甚麼有時會一錯再錯,不僅失去了避免災難的能力,而且也無法有效地為第一修正案服務。
傑森.布萊爾(Jayson Blair)在《紐約時報》的所作所為不是「事故」,而是「故意」的。這說法也適用於在其他新聞機構發生的災難。它們不是我們通常所理解的「事故」,而是諸多違規行為的結果,如:剽竊、缺乏判斷力,或是新聞工作者的不當行為。瞭解「正常事故」理論的人,對布萊爾事發後所揭示出的真相和他欺騙行為的後果,並不感到陌生。對其他新聞機構G發生的問題,也可以這麼講。「正常事故」理論不能解釋每一件事情,但可以解釋很多事情。
新聞編輯室的疏漏與失誤
「正常事故」理論是一九八四年由耶魯的社會學家查爾斯.佩羅(Charles Perrow)在其著作《正常事故:與高風險技術並存》(Normal Accidents: Living With High-Risk Technologies)中正式提出的。他定義正常事故的許多特點,都與新聞機構面對的問題相同。然而,佩羅並不是第一個運用新方法檢驗事故的學者,先開始的是已故英國學者巴裡.特納(Barry A.Turner),他仔細研究了英國發生的事故,在一九七九年發表的《人為災難》(Man-Made Disasters)一文中,特納提及了兩個在許多新聞災難事件中也出現過的現象。特納觀察到,人為災難並非突然發生,通常都有潛伏期,在此期間,一系列不引人注意的問題開始逐漸積聚起來。這樣的潛伏期,當然也出現在新聞領域。
傑森.布萊爾的報銷記錄中有許多自相矛盾的資料,提供了重要的線索,表明他從未去過報導現場。比如,他報銷在華盛頓的餐費,提供的卻是布魯克林餐館的發票。但他的上司未發現報銷記錄中頻繁出現的問題,長達幾個月之久。布萊爾的報銷記錄並不是由熟悉他工作任務的編輯們來審核,而是由行政助理審核。
今天的新聞機構的特點,也是高度互動的複雜機制。對技術融合(平面、網絡、廣播)的日漸依賴,使新聞機構在客觀上需要這種複雜的互動。但是,即使除技術因素以外,新聞機構也因開放型編輯室的發展、團隊報導機制的誕生、管理權力的分散與下放,而變成日益複雜的場所。權力的分散,會帶來把小單位的視野與報導能力投放在大新聞專案之上。但是,這就要求有更高的協作。當每一個小單位為整體工作時,就增加了出現不易被察覺問題的可能性。
違背常規事件的正常化
在《紐約時報》工作期間,布萊爾曾呆過至少四個不同的部門:實習生部、大都市新聞部、體育新聞部和國內新聞部。這些部門是互動的,並與中央編輯室相聯,但是許多漏洞淹沒了預警信號;比如,有一份內部報告就建議停止再用布萊爾寫稿。
作為「事後諸葛」,我們很難相信這樣的預警告會被忽視。但是,「正常事故」理論告訴我們,警告通常很少引起注意。正如蘭之威思徹所說:「墨菲定律」錯了。佩羅也指出,那些能出錯的,卻幾乎總不會出現問題。否則誰會坐汽車,更不會有人坐飛機了。
波士頓學院的社會學家戴妮.沃恩(Diane Vaughan)的研究對佩羅的觀點提出有力的支援,她對一九八六年太空穿梭機失事的研究--《挑戰者號的發射決定:NASA冒險的技術、文化和違背常規》,值得所有編輯和出版人讀一讀。
太空穿梭機爆炸是因密封連接火箭發射引擎末端的Viton牌抗高溫、耐腐蝕的O型橡皮環破損引起的。發射前,就有人擔心,在一月份佛羅里達寒冷的天氣中,這種O型環是否能支撐住。儘管工程師們滿懷疑慮,任務還是照常執行。挑戰者號爆炸時,造成七位宇航員喪生。然而,沃恩發現,在前幾年九次太空穿梭機發射中,就有七次發現O型環出現問題。「墨菲定律」錯了,因O型環而應該出現的錯誤,卻並沒有出現。沃恩創造了一個新短語「違背常規事件的正常化」(the normalization of deviance),這一說法也適用於編輯室。
簡而言之,當職業道德與專業水平不斷下降,就會出現「違背常規事件的正常化」。當七次或七十次本該出錯,卻沒有出錯時,我們就會被誘再試。
高新技術的應用使編輯室比以往聯繫得更加緊密。現場拍攝的圖片通過數碼編輯系統加工,而編輯也不過是審看在電腦顯示幕上閃現瞬間的圖片,即交付印在報紙上。數碼時代技法高明的假圖片,像《洛杉磯時報》的攝影師布賴恩.沃爾斯基(Brian Walski)合成的伊拉克圖片(他因此而丟了《洛杉磯時報》的工作),比他在暗房G拼湊起來的圖片更有可能獲得順利通過。
與正常事故理論相對,另一個理論認為:培訓、冗餘的安全系統和強有力的組織文化可以大大地減少事故發生,此理論被稱為「高可靠性理論」,航空母艦的運行和核武器的利用為該理論提供了有效的例證。可惜的是,新聞人不懂利用這種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