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個電台節目主流

2006-07-17
DJ文化當年曾風靡年青聽眾。
「名嘴」主持「烽煙」節目被捧為「人民英雄」。
  下一個電台節目主流是甚麼?筆者不是先知,拍心口寫包單也是騙你的。那我們可以在這題目上談甚麼呢? 
  可以談的,是過去三十年一些主流節目的形成和衰落,藉此尋找下一個主流的影瓷C 
  由於筆者在本地三間電台做過創作,曾目睹甚至參與部份主流節目,以下的論述,是從個人觀察及經驗角度出發。

DJ文化的始源 
  所謂DJ文化,始源於七十年代中期,在求學時代的筆者,難免受這普及文化的影響。
  七十年代初,中文歌曲被認為老套,年輕人多愛歐西流行曲,孕育了一群DJ文化的先驅,在七十年代中期,分佔了香港電台及商業電台的第二台,讓這兩個頻道發展成日後的年青人電台。
  香港電台始終是官台,機構文化讓她不能走得過前,商業電台沒有這種包袱,可以更反叛。兩個不同的機構文化,一直保存至今。
  有趣的是,當年兩個年青人頻道的年輕主持,今天分別掌管了兩個電台,筆者認為這是本地電台文化至今仍有一定影響力的主因之一。如果沒有這批以娛樂大眾為傳達訊息手段的傳媒管理人,恐怕電台的影響力早已大為失色,看外國地方電台的例子便可知道。
  在近三十年頻道收聽排行榜上,商業二台(CR2)總是不能稱冠,香港電台第二台則有過名列前茅的日子。CR2為何收聽率一直及不上其他?最主要原因是走得太前。CR2傾向個人化,是潮流的先行者,但往往放棄了凝聚力。雖是帶領潮流,但CR2在七十年代錯過了中文歌曲起飛的觸覺,讓香港電台在中文歌曲的推動上佔了先機。原因是當年播中文歌仍被認為是老套,CR2把推動中文歌的責任放在商業一台手上。想不到在電視的影響下,中文歌也得到了青少年的廣泛接受。「十大中文金曲」歷史比「叱吒流行榜」長久,正是這個原因。中文歌曲洪流勢不可擋,成就了八十年代的DJ文化。最後CR2也宣佈成為全中文歌電台,只在非黃金時段小量播放外語歌。
  沒有中文歌曲潮流就沒有DJ文化,這相互關係是可以肯定的。 
  八十年代的著名DJ,把個人任務與歌曲結合得天衣無縫,即使是獨白式的廣播劇,選歌也極具心思,與今日的草率是兩回事。 
  沒有甚麼中央音樂政策的箝制,大氣電波內充滿自由氣象,DJ的個性在選曲中顯露無遺,不怎樣好聽的歌在DJ充滿個性的引子下,被賦上新的生命。這與現時毫無感情照打歌榜播歌的方法完全不同,許多今天的節目主持,往往懶理歌曲的死活,總之讓它們自生自滅,似乎他們對歌手的八卦新聞比其歌曲更感興趣。
  自由播歌政策所以取消,不外兩大原因,一是太自由涉及私人利益,當年就聽過不少收受利益包括感情利益的傳聞;二是電台有必要透過打歌、流行榜位置、獎項與唱片公司和歌手討價還價。

「名嘴」文化應運而生
  DJ文化衰落後,出現了短暫的雜誌式節目的潮流。當沒有任何主流時,雜誌式節目似乎是最易被聽眾接受。所謂雜誌式節目是指一個節目中包含多個不同的環節,像一本雜誌,當中可能有訪問、短劇、評論、音樂等等。 
  DJ文化衰落之後,由一班資深DJ訓練出來的新DJ會多受歡迎呢? 
  「名嘴」文化由八十年代末期已見端睨,那時只會讓這些在社會上已有名氣的嘉賓在周末及假期主持一周一次的節目。星期一至五的常規節目,由全職電台人負責。理由是這些名氣界人士都是各行各業的精英,那時電台可以出的酬勞頗低,不可能以百萬年薪以上全職聘用。早期的「名嘴」只會做清談節目,因為沒時間來錄製環節,訂一個題目就講足整個節目,而且,節目內容都是風花雪月的。 
  九七迫近令大氣候出現變化,港人對時事經濟漸漸看重。文字傳媒的生態也產生了重大轉變,新聞娛樂化、娛聞淫賤化成為主流。電台對這些情況的回應,非一般由電台訓練出來的年輕主持可以應付,對每日話題有精闢見地的「名嘴」,成為主流。但鄭經翰、黃毓民非電台出身,而是在亞視時事評論節目《龍門陣》聲名鵲起的。電台在這方面沒有起帶領潮流的作用。此外,查小欣的娛樂評論,早在收聽率較低的新城電台出現,轉到商台才發揚光大。而走在潮流之先的CR2捧出「軟硬天師」潮流之後,製造不出主流。
  九十年代的青少年在「九七」困擾下,不是想搵快錢就是反權威,「無厘頭」文化貪口舌之快是他們所追求的,聽電台節目內容是否充實不重要,只求主持在互相嘲弄中讓他們有「過癮」的感受。
  九七後董建華時代的種種不幸,把時事評論節目推向高,鄭經翰成為「人民英雄」,相對地,以政論為主的黃毓民,因少涉民生而稍為不及。聽眾要求的不是持平的評論節目,大家需要發泄,港台因身份問題,自然較為吃虧。
  另一個主流,是財經節目。上一次股災令投資者覺得需要明燈,經濟漸漸向好,股民開始有賺錢,財經主流比已失色的時事評論節目應更持久。
  事實上,董建華時代的爭拗已令不少市民身心疲累。

如何創出節目主流
  回望過去,會發覺電台節目主流與社會潮流息息相關。
  沒有中文歌曲潮流就沒有DJ文化,沒有「九七」問題就不會有「無厘頭」搞笑及批評文化,也許沒有今天娛樂文化的低潮,就不會有復出和懷舊熱潮。
  電台下一個主流不是由電台管理層決定,是由社會決定的。
  電台沒有回應社會訴求,一樣有其他傳媒作回應。數碼廣播來臨,頻道已不矜貴,樂觀者仍然說是機遇,但任何機會不被好好掌握,也是沒用的。
  回應社會需求,不就是硬繃繃的回應,而是需要適合的人才,加上帶冒險性的創意。穩穩陣陣無行差踏錯是不會創出主流的。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兩會採訪手記

香港電台中文新聞部
2016-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