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應關注e社會問題

2007-05-11
  「十年〈網誌〉幾翻新」-- 今年是互聯網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是網誌(又稱博客, Blog)面世的十週年。在一般情況下鋁禧紀念(Aluminum Anniversary)是一個值得大肆慶祝的日子,但撫心自問,到底有甚麼值得我們為網誌面世十週年而慶祝呢?這十年來,網誌對社會及文化發展有著莫大的衝擊,此刻我們實在有必要好好反省,深入探討箇中問題、隱憂,及其紓緩的方案。

  一九九七年四月一日美國人大衛溫拿(Dave Winer)起動了Script News網站與網民分享他的上網記錄,就在此刻全球第一個網誌誕生了。其後網誌在短短十年間迅速流行全世界,風摩萬千網民。現時全球約有七千萬個網誌,據Technorati公司估計平均每一秒鐘便有1.4個新的網誌誕生。在中國,網誌用戶超過二千萬,而點擊率高達1.1億人次。香港網民人數達四百八十九萬,佔總人口的比例68.2%,其中網誌用戶有二百萬,即每七個網民便有兩個有寫網誌的習慣;這個數目是馬爾代夫人口的七倍,澳門的四倍。網民已經建立了一個與現實社會並駕齊駒的e社會。

  有人認為網誌是繼BBS、Email、ICQ後的第四種網絡交流方式。今天的網誌已超越一般日誌的功能,實際上它是一個輕便裝的小型私人網頁。用戶可利用圖片或其他多媒體功能在這網絡空間自由地抒發心中所想,因此網誌也續漸成為年青人生活的一部份。今天香港60%的網誌主人都是二十五歲以下,而年輕化的趨勢仍然持續。

  網誌不僅只用作抒發感想,在民間應用上,有學校及團體利用網誌作為另類教育及溝通平台。在商業應用上,亦有不少用戶自組網誌,對產品作出評價及分享經驗;但有些不誠實的商人便利用這方法收買寫手吹捧自己的貨品。今年初,維基百科便為此公開投訴微軟,事件令全球網民關注。

e社會問題實例

  在人多聚集的地方難免容易秩序失控,常見的如因兩人意見不同產生磨擦,雙方繼而破口大罵,互相攻擊,甚至秧及池魚。這種不健康的社會現象,在無拘無束的e社會中更見突出。著名的例子實在多不勝數,以下便是兩樁近期較為觸目的事件:

‧二零零七年四月十七日美國維珍尼亞州理工大學校園屠殺當日,矛頭直指一名台灣留學生江偉思,譴責他為第二兇手。他是一個槍癡並曾經在交友網站Facebook上張貼了多張自己揹著多支槍械而拍攝的照片,加上自爆剛失戀,這樣的背景與行兇者的尤其相似。在槍擊事件發生後短短數小時間,江偉思便在不同網誌上被人窮追猛打、惡言中傷,甚至收到一大堆的匿名死亡恐嚇,使他飽受壓力。

‧同年三月,在多個網站上刊登了美國作家嘉蒂斯雅娜(Kathy Sierra)被問吊的死亡恐嚇照片,抗議她在網上公開討論區上所發表有關「網民是否有權刪改自己網站上不得當的留言」的出位言論,結果她在極度恐慌的情況下,暫停了所有公開活動。

  這兩個案例暴露了網誌上公審的不公平現象,這現象看來甚為普遍但殺傷力極大。事件中的兩位主角同樣地被一眾網民判處極刑,其實他們都是無辜的。這不就是西方歷史中典型的「獵巫行動」嗎?在「獵巫行動」中,群眾以歇斯底里、帶有成見和不公正的態度對待被指控者,而「她」(當時以搜補女巫居多)一經被入罪後便判處火刑,活生生被燒死。有學者認為「獵巫行動」與西方中世紀末期社會體制的崩潰,以及當時宗教信仰的改變有關。現今廿一世紀e社會的網民似乎與中世紀末期西方社會的「莽」民有不少相似的地方。前車可鑑,這對e社會的發展帶來甚麼啟示呢?

網誌者道德準則

  最近兩位在互聯網世界舉足輕重的人物添澳箂利(Tim O悐eilly)及占美威爾斯(Jimmy Wales)也為第二樁事件大抱不平,嚴厲譴責並即時作出回應,聯名向全球網民呼籲,邀請各人聯手共同制定「網誌者道德準則」(Blogger Code of Conduct),且要求合力推廣及自律地遵守此「準則」。草稿主要包括以下規條(從原版http://radar.oreilly.com/archives/2007/04/draft_bloggers_1.html中翻譯):

(一) 我們對自己留下的文字及網誌評論負責任;

(二) 我們不在網上發表一些不以個人名義而公開發表的言論;

(三) 我們先與對方聯絡才作公開回應;

(四) 若我們相信有人對其他人作不公平的攻擊,我們要採取行動;

(五) 我們不容許匿名留言;

(六) 我們應排斥一些故意針對自己及在自己網誌上留下的卑劣留言。

  這草稿在歐美互聯網上掀起了一連串激烈的討論,反映出西方國家對e社會的關注。雖然不少人也持有不同意見,但總體來說,網民對此建議都抱支持的態度。筆者認為,「準則」背後的理念是無可厚非的,但對它的實踐卻不寄予厚望。始終自私、自負、貪玩、衝動......乃一般人的劣根,這是一個不幸的事實。在難以追盔d言者的機制下,網誌者便更容易把它們的惡行表露無遺。今天這類不負責任的網民實在多不勝數,要求他們自律又談何容易呢?要「做好這份工(作)」必須重回根本,從小學教育開始著手,教他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做人基本道理。越早向小孩灌輸這道理,能培育出一個身心健康的網誌者的機會便越大。這定必遠勝因後知後覺而制定「道德準則」的做法。

香港e社會缺乏關注

  無論任何形式的社會在發展中都會碰到很多複雜的社會問題,例如人口老化、青少年犯罪、貧富懸殊、毒品泛濫等,因此一般的綜合性大學都設有社會學系,專門研究這類問題及建議有效的紓緩方案,培育人材在這方面工作。同樣地,針對e社會上的問題及教育也絕對不能輕視。

  依筆者之見,年青人的將來應該由社會、政府、學校並肩一起承擔,實行全人教育,積極地為青少年作網上去向掌舵,教育他們成為良好e市民,這確實是值得社會去關注的問題。若健康有益的網誌開發愈多,其匯聚年青人步向正途的力量便越大;假如有50%健康的網誌在網上流行,那麼我們的年青人便少了50%接觸不良網誌的機會。一個良性的風氣是由公民教育開始,讓學校與社會互相配合孕育未來新一代。這並非空談,小時候筆者在學校學會怎樣遵守交通規則過馬路、不亂拋垃圾、不隨地吐痰......還看今天的香港,清潔的街道、排隊輪候的良好秩序,不就是見證了香港教育的成果嗎?

  近期網上惡行猖獗,如令大眾市民提心吊膽的「快閃強姦黨」、「炸毀迪迪尼」......等,都反映出香港e社會問題嚴重。雖然如此,環顧本地大專院校,卻並沒有一個專門研究這課題的。互聯網是香港發展的重要平台,若我們持續地只關心它所能帶來的經濟效益而罔顧其所能導致的社會問題,後果定會不堪設想。

  資訊科技(IT)教育很重要。正如五、六十年代,政府曾投放資源避免年青人誤入歧途,今天政府也應竭力資助IT教育,不單只在技術層面上還要在德育上著墨,培育有正確價值觀、負責任、有建設性及具生產力的良好e市民,這才能繼續鞏固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的優勢。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學生反修例運動中網絡關係解體的實證調查

宋昭勛、吳靜、胡欣立
2021-01-11

中國傳媒上的「奉勸」

錢鋼
2020-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