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21」和「生活易」:香港市民知多少?

2007-09-13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早在一九九八年就推出了「數碼21資訊科技策略」,作為指導香港資訊科技發展的藍圖,並於二零零一年和二零零四年分別對該策略進行了修訂。二零零六年十至十二月,政府對該策略再次進行了公眾諮詢,並計劃於二零零七年內正式推出最新版的「二零零七數碼21資訊科技策略」(以下簡稱「數碼21」)。

  在本次諮詢文件中,政府提出該項策略將「有助提高香港經濟的競爭力和市民的生活素質」。但是,對於該計劃的主要利益相關者之一的普通市民來說,他們對「數碼21」的了解有多少?他們對政府推動香港資訊產業發展所採取的措施,秉持何種立場?他們對政府大力推動的電子政府計劃(E-Government)的知曉程度和參與程度如何呢?最後,香港市民對各種網上公共服務又作何評價呢?

  二零零七年三月,我們組織了正在學習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一班香港城市大學傳播專業學生,通過電話訪問了香港市民對上述問題的看法。我們首先用電腦隨機抽取了一萬個電話號碼,在剔除了空號、傳真號以及非住家號碼之後,從每戶合格的住家中用「最近生日法」隨機抽出了一位十八至七十四歲之間的常住居民進行調查。最後成功地訪問了1,048位受眾,調查的成功率為22%(註:該調查成功率按美國民意研究協會(AAPOR)的標准公式之四計算,其結果(22%)事實上與大部份其他機構在香港做的電話調查結果相仿。在分析調查結果之前,我們按政府公佈的二零零六年底香港人口資料對樣本進行了加權處理,使得樣本的的年齡和性別構成與人口總體相一致。)。如果將這個樣本的調查結果推廣到香港市民的總體時,則將有正負3%的誤差。

「數碼21」的知曉度
  總體看來,大部份香港市民對「數碼21」很不了解。在1,048位受訪者中,只有136位(即13%)表示聽說過這個名詞。而在對這136位市民的進一步詢問中,只有36人(4%)能夠正確地回答政府在「數碼21策略」中對香港的定位,即要把香港建成一個「國際數碼城市」(而選擇「國際數碼中心」、「國際數碼港」等其他答案則被計入不正確)。另外,在問到「數碼21策略」的公眾諮詢何時完成時,只有13%的受訪者知道該諮詢已在調查前不久完成,而大多數人則認為諮詢正在進行或即將開始(見圖一)。

  在「數碼21」中,政府將數碼港和科技園定義為「香港的科技旗艦」。在二零零七年特首選舉過程中,數碼港和科技園的成敗得失也成為爭論的議題之一。那麼,在香港公眾的心目中,這兩個旗艦項目是否能夠提升香港IT產業的競爭力呢?我們的調查發現,只有87位受訪者(8%)認為數碼港能夠提升香港IT產業的競爭力;相比之下,公眾對科技園的評價要高一些,有421位受訪者(40%)認為科技園能夠提升香港IT產業的競爭力。大多數人對科技園也並不看好。

  為了進一步了解市民對香港數碼科技發展現狀的了解,我們還要求受訪者就手機、寬頻上網、無線上網和數碼電視的普及程度,將香港分別與台灣、韓國、新加坡和中國大陸進行比較。結果顯示,近三份之二(64%)的受訪者知道香港使用手機很普及(即高於台灣)、但僅有少數人了解香港在寬頻上網、無線上網和數碼電視的發展上不如作為比較對象的近鄰(見圖二)。例如,不到四成(38%)的受訪者了解香港的寬頻上網普及率不如韓國、不到四份之一(24%)知道香港的無線上網普及率不如新加坡、更少人(13%)承認香港的數碼電視普及率(其實尚未推出)不如中國大陸(已經局部推出)。

「生活易」的認知與參與度
  利用資訊和通訊科技改善業務流程,促進新一代公共服務,是「數碼21」中的一項重要口號,也是該策略中與普通公眾關係最密切的一部份。早在二零零一年一月,作為香港特區政府「公共服務電子化」計劃承辦商的和記黃埔及惠普香港共同推出了「ESDlife生活易」網站。公眾對這項「能夠為市民提供一站式廿四小時服務」的網站的認知和參與程度如何呢?

  調查發現,57%的受訪者聽說過「生活易」或ESDlife,其中年輕人(18-30歲)或中年人(31-50歲)中七成左右聽說過、但長者(51-74歲)中只有三成知道(見圖三)。然而,包括老、中、青的整個樣本中,僅有8%是「生活易」俱樂部的成員。公眾了解「生活易」的主要管道是廣播或電視(54%)、互聯網(44%)、朋友或家人的介紹(23.9%);但很少人提到報紙、服務公司或商家等管道的介紹,可見政府和服務商在對「生活易」的宣傳和推廣上還大有空間。

  為進一步了解公眾對「生活易」的認知和參與程度,我們列出了各種可以在「生活易」網站上操作的服務(如預約換領身份證、提交或瀏覽報稅表,租用康樂設施等),在此基礎上,我們構建了一項衡量公眾對「生活易」認知程度的指標:如不知道其中任何服務時,其認知程度為零;當了解所有服務時,其認知程度為三。同時,我們還根據受訪者是否曾經在「生活易」網站上用過這些服務而構建了另一項衡量公眾對「生活易」參與程度的指標:當沒有使用過任何一項服務時,其參與程度為零;而當用過所有服務時,其參與程度為三。

  結果發現,15%的受訪者對「生活易」所提供的服務毫無所知,而27%的受訪者了解「生活易」三份之一的服務,30%知道其中三份之二的服務,而28%則知道所有的服務(見圖四)。總的說來,市民對「生活易」可以做些數碼還是有一定的了解。而進一步的分析發現,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對「生活易」的認知程度也越高;網民對「生活易」的認知程度也要高於非網民。

  與「生活易」的知曉度相比,市民的參與程度低了很多。近六成(58%)的受訪者從未用過「生活易」網站的任何服務,35%用過其中三份之一的服務、而僅有7%使用過其中三份之二或更多服務(圖四)。進一步分析顯示,教育程度較高者、年齡較輕者和女性會更多地使用「生活易」上提供的公共服務。

  雖然市民對「生活易」的使用不多,但是他們中的大多數對人網上公共服務的看法是正面的。如,52%的受訪者認為網上公共服務是容易使用的、56%認為提供網上公共服務的政府網站是非常安全的,73%認為網上公共服務能為市民節約時間,52%認為政府應該投入更多的資源來提供電子服務。

小結與討論
  「數碼21」作為一項於二零零六年底已經完成公眾諮詢的政府決策,我們三個月之後進行的抽樣調查中居然發現僅有13%的市民聽說過該項策略、更只有4%的市民能夠正確了解該策略的目標,讓人不得不置疑這次公眾諮詢的有效性。如果要將「數碼21」真正成為一項具有社會共識和廣泛參與的發展策略,政府必須在今後的幾個月中讓更多的公眾、更多的階層介入到政策的制定過程,讓公眾諮詢真正地走入公眾,傾聽公眾和社會各利益團體的聲音。事實上,從我們的調查中可以看出,市民對香港數碼科技發展水平的客觀現狀尚不了解,普遍認為走在亞洲近鄰之前。這種盲目樂觀,這與與政府長期自我唱好(「數碼21」文件中處處可見類似高調)不無關聯。

  科技園和數碼港同為香港政府大力扶持的兩艘「科技旗艦」,然而,公眾在本次調查中表達出對兩者的評價均不高,其中對數碼港的評價尤為低。政府與公眾之間的看法差別之大,值得各方關注與反思。相比之下,被訪者對科技園的評價接近中立。當然,本次調查是在二零零七年五月本地傳媒爆出科技園管理不善問題之前幾周進行的,估計事件之後市民對科技園的看法有所不同。

  「生活易」從推出至今已經六年。據我們的觀察,「生活易」提供的各種服務之多,在亞洲各地區中處於領先地位。而從本次調查結果來看,市民對「生活易」的認識並不高、參與程度則更加有限。政府似乎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存在,並已經開始在大眾媒體上宣傳「政府一站通」的功用。我們在調查中發現教育程度與對「生活易」的認知和參與程度都呈正相關,而以往的研究已經證明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使用大眾媒體的頻率也越高,種類也更多樣。大眾媒體上的宣傳還是無法涵蓋到那些教育程度不高的普通市民,這樣會造成新的「窮者愈窮,富者愈富」。此外,提高各種「生活易」服務的政府部門和商家,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應該充份利用各自的客戶網絡來擴展「生活易」的使用,以致物盡其用。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學生反修例運動中網絡關係解體的實證調查

宋昭勛、吳靜、胡欣立
2021-01-11

中國傳媒上的「奉勸」

錢鋼
2020-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