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台網上廣播站e-Learning特備項目「多媒體創意廊」今年舉辦第二屆,並擴展至亞洲區內共八間大學參與。
「多媒體創意廊」網頁 (http://www.rthk.org.hk/elearning/mmgallery2002/) 共展出件大學生多媒體作品展。
「多媒體創意廊」舉辦了兩屆,很有緣地,都和我有點關係。「多媒體創意廊」網頁 (http://www.rthk.org.hk/elearning/mmgallery2002/) 共展出件大學生多媒體作品展。
猶記得去年暑假,我在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剛完成二年級,和大部份同學一樣,在傳媒機構實習。有一天,收到香港電台的電話,說我的作品成了「多媒體創意廊」比賽冠軍。我的反應,除了驚訝,還是驚訝。老實說,那「作品」只是我和幾位同學在一門選修科中的功\課,我也只是「隱約」記得填過一份教授給我的報名表。至於比賽詳情,對手是誰,我可說是毫無概念。
那天晚上,因為知道要出席頒獎典禮,甚至要接受記者採訪,唯有前往港台網站看個究竟,否則被人問個啞口無言,好像會很不好意思。這一看,才真讓我嚇了一跳。參賽作品共有三十多個,我隨意打開了兩個「趣味廊」的作品,玩得不亦樂乎。參賽者除了我的同學,還有城市大學和浸會大學的學生,作品題材多元化,而且設計得很漂亮。我致電組員,大家的結論是:我們只是好運氣罷了。
頒獎典禮過後,我才對比賽有更深的認識。「多媒體創意廊」是香港電台網上廣播站e-Learning的項目之一,比賽是其次,更重要是希望提供一個網上平台,讓大學生互相觀摩學習,激發更多的創意。大學生的作品較少商業成份,雖然略見粗糙,但是常有新鮮角度,能從生活細處著手,這何嘗不是踏出「創作」的第一步?雖然我不知道為何自己的作品能夠得獎,不過藉著這個比賽,看到其他院校同學的作品,也真的讓我大開眼界。
不同地區作品各具特色
畢業後,到了香港電台上班,第一個任務,竟然就是協助籌辦第二屆「多媒體創意廊」的工作,由「上屆參賽者」的身份轉為「籌辦人員」。今年大會邀請了亞洲區八間大專院校參加,除了香港的四間大學中文大學、城市大學、浸會大學和理工大學,參與院校還包括北京廣播學院、澳門大學、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似乎更加有趣,學生的背景不同,作品題目就自然更多姿多彩了。
我很快便把所有參賽作品仔細地看了一遍,發現來自不同地方的作品各具特色,不同的社會環境、文化和教育背景,體現在學生們的作品風格上。香港學生的作品都市味道濃厚,題材多圍繞都會生活如婚宴、減壓、環保和茶餐\廳等,身為香港人,我對這些事物自然特別有親切感。很多同學也藉作品懷舊一番,如探討香港舊貌的「尋根記」和重溫兒時生活點滴的「小時候」等等。手法方面,多以活潑的動畫或自拍短片為媒介,有聲有畫,內容相當豐富,如作品「香港旅情」,以短劇的形式帶出香港最新的旅遊景點資訊。
再看看北京同學的作品,其中有不少以介紹當地風貌為題材,例如北京的胡同、老城門、天安門等等,知識與趣味並重。此外,久已失傳的皮影戲、現代年輕人喜愛的塗鴉藝術,皆為北京學生帶來創作靈感。部份學生的動畫作品也很值得欣賞,因為要以數秒鐘至一分鐘的動畫帶出主題,需要有很熟練的技巧。北京同學的作品看起來樸實無華,表達的意念簡單直接,令人有明快的感覺。
台灣的同學則對他們身邊的事物觀察入微,喜歡以多角度探討。其中一件作品「幸福摩天輪」帶出了「幸福」一詞的深思。生活中的小事小物如光影氣味,只要多加留意,也能帶來無限驚喜。他們的作品「郎客,來坐喔!」令我想起台北美味的街頭小吃,但是「政大腐食街」又使我望而卻步,台北還真是一個多樣化的城市。
澳門同學的作品很活潑,內容集中介紹澳門的文化和娛樂,包括傳統的廟宇、熱門賽車場等,如果他們提交更多作品,相信我可以成為一個小小的「澳門通」呢。新加坡的作品雖然只有一個,但製作嚴謹,在這個介紹「新加坡遊艇會」的網頁內有文字、圖片和動畫,資料豐富。參賽者更提供動畫版和網頁版,方便所有網民瀏覽,設想十分周到。
要製作一個多媒體網站,實在不簡單。這些作品,由文字、設計、拍攝到剪接,皆由同學們一手一腳完成。有些同學甚至「為牲色相」,親自扮演短片?的主角,例如作品「茶餐\廳」的示範短片中,大家就可以欣賞到同學們精湛演技。他們扮演茶餐\廳伙計和顧客,表面上教導大家如何與茶餐\廳的侍應「鬥智」,實則以輕鬆手法述說日常趣事。作為「過來人」,我明白這六十四件作品的價值,它們實在是百多位同學的心血。雖然獎項經已塵埃落定,不過同學們的努力成果,並不能單以得獎與否來衡量。
創意培育應重視
回想大學裏,教授會教你怎樣去提升網頁的可讀性(readability)、甚麼顏色容易令人眼睛疲倦而應該避免使用,怎樣設法爭取別人多留一秒鐘,也有如何使用攝錄機和剪接軟件等等的工作坊。一位教授多媒體創意的老師總是說「content is king」——要有好的內容,別人才會願意多看你的網站一眼,但好的內容也需要適當的包裝,否則不能吸引瀏覽者的停駐。製作網頁實在要一眼關七,半點也不能鬆懈。
大學生常被認為「缺乏創意」,我則認為這些「一竹桿打一船人」式的評論有欠公允。除了天生擁有創作天份的天才外,創意是需要後天培養的。香港社會重視讀書成績,對青年人的創意培育十分有限。深入欣賞這些作品,發現很多學生都能夠從生活細處著手尋找題材,再滲入多媒體的原素作出全新的演繹,這其實已是「創意」的一種表達。大學生除了要勇於接受批評,也應得到更多鼓勵。「多媒體創意廊」至少提供一個難得的機會,由專業評審團評分和公眾投票,表揚出色的作品,這也可以視為喚起社會對「創意」的重視的一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