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BBC近年也屢遭批評。
美國第三屆總統托馬斯.傑弗遜說,「寧要沒有政府的報紙,不要沒有報紙的政府。」 美國大法官波特•斯圖爾特 (Potter Stewart) 曾把新聞媒體與行政權、立法權與司法權並列,稱之為「第四權力」。在西方,新聞媒體監督政府運行是「天經地義」的。但是今天,新聞媒體監督政府的動機正在受到質疑。行使「第四權」的動機複雜化
二零零九年十月十一日,白宮新聞主管安妮塔.鄧恩女士在CNN節目中嚴厲指責 Fox 電視台,稱其為「共和黨羽翼」,不可與CNN相提並論。之前,白宮官方博客曾駁「Fox 謊言」。
二零零九年九月二十日,奧巴馬總統接受了五家電視台訪問,但拒絕了 Fox 的訪談請求。鄧恩女士公開表示,Fox 電視台對總統不友好,這就是總統拒絕的原因。對於白宮和 Fox 之間的口水戰,政治觀察家普遍認為,白宮的策略極具冒險性。香港《大公報》發表傳播學者的分析指出,如果白宮激烈反擊,Fox 的收視率就上升;如果白宮反擊不激烈,Fox 的批評就升級。該文進一步指出,「用新聞來攻擊政府的最主要原因在於,電視台新聞本身的盈利能力不足。」
堅信「新聞自由」的人士或許會反駁,這是新聞媒體在行使「第四權力」,是民主社會賴以運行的基石之一,並非 Fox 電視台提高收視率的營銷策略。作為傳播學者,在下必須提醒,如今新聞媒體行使「第四權」的動機已經複雜化。
二零零九年十月二十二日,英國BBC邀請英國國家黨 (British National Party,簡稱 BNP) 黨魁格裏芬參加BBC的政治辯論節目,引發強烈抗議。在英國,BNP被視為極右政黨,甚至被稱為「新納粹」組織。之前沒有任何主流媒體給予其黨魁露臉機會。BBC頂住各方壓力如期播出了節目,結果收視率提高到三十年來的最高水平:八百多萬人收看了這期節目,收視率是平時的三倍。BBC聲稱這證明邀請格裏芬是正確的。而節目調查顯示,有22%的人表示在下次大選中會考慮支持BNP。
有批評者說,如果BNP發展壯大,BBC功不可沒。而BNP是個極端的排外組織,在BBC安排這期節目前,英國公平與人權委員會已經裁決BNP的黨章違法。BBC則高揚「言論自由」大旗,強硬宣稱拒絕BNP黨魁就是「信息審查」。
BBC邀請BNP黨魁的真正動機何在?我們從BBC總裁馬克•湯姆森在《衛報》的一篇文章可以找到線索。他說,這個節目會仔細研究各個政黨在選舉中的支持率,然後據此決定邀請名單和邀請頻率。這是否說明收視率是其最終的考量?
英國前內政大臣大衛•布倫基特對此評論說,「從中受益的只有BNP和BBC。它們確實需要拷問自己的良知了。」香港有學者指出,經濟因素已是新聞自由的最大障礙。國內有傳媒學者近日也聲稱,新聞自由化的最終受益者是媒體寡頭。國立新加坡大學李光耀公共行政學院院長Kishore Mahbubani (馬凱碩) 早就發現,「西方媒體由於不受任何監督制約,本身已成為濫用其話語權的另類專制。」 遺憾的是,在當今中國,仍有不少迂腐文人相信「新聞自由」的神話。
媒體商業化的後果
與此同時,世人必須警惕媒體商業化的後果。媒體為了擴張自身利益必然要求更大的新聞自由,必然進一步自我標榜為公眾代言人、環境監督者。事實上,媒體屬於「意識形態國家機器」(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追逐「權力」是實現其價值的必由之路。從傳播力學的角度分析,只有對媒體的制衡達到相當程度,只有當「為人民服務」成為實現其組織目標的最優選項時,媒體才可以被視為公共利益的代言人。
新聞媒體具有本能的「市場導向」,具有追逐利潤最大化的原始動機。我的房東雖是一位普通歐洲公民卻像哲人一樣向我強調:媒體只在乎效益;它們不關心真相 (Media wants your money. They don’t give a shit about truth)。房東的結論來自本身的生活感受。
早在一九七七年,福柯 (Michel Foucault) 就說過,所有對真相的追求都是對權力的追求。他明確指出,「對真相的追求決非是為了把真相的能量從所有制度中解放出來,而不過是將其從當前的各種霸權中分離出來。」 通俗地說,媒體所謂的要求報導「真相」,不過是反對現行當權者對「真相」的解釋權;媒體希望把這種「權力」部份地轉移到自己身上。從社會進化過程看,這仍屬權力鬥爭的範疇。所以,「後馬克思主義者」(post-Marxist)從來都不盲目信任新聞工作者。譬如,阿爾都塞 (Louis Althusser) 和馬爾庫塞 (Herbert Marcuse) 都認為,新聞工作者具有服務於資產階級的傾向,有為維護現行制度而充當統治者工具的可能。
中國媒體亟待提升公信力
後現代主義認為,世界上沒有絕對的真相。新聞媒體、意見領袖 (opinion leaders)、各式政客都不會提供絕對的真相;他們不過是在「提供自己版本的真相和現實」。這是政治傳播學的基本常識。從某種意義上講,所有的新聞報導和民意調查都是宣傳 (propaganda)。美國《權力的聲音》一書說,(美國的) 局內人士 (insider) 認為,新聞媒體總逃脫不了被玩弄於鼓掌之中的命運。這話聽起來有些狂妄刺耳,但從政治運作過程看卻不無道理,只是某些不諳世事的媒體學者不明就裏。
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 (Pierre Bourdieu) 聲稱,公共輿論「是一種想像出來的觀念,或者說社會精英、政治人物們構建出來的一系列文本,目的是合法化其決策,維護其權力,推動器利益」。在信息化時代,新聞媒體是公共輿論的主要建構者。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講,政治運動,譬如新聞自由和「整治網絡低俗化」,都是社會管制手段。
筆者無意否定西方新聞自由,也無意推廣「不可知論」(agnosticism或nescience)。事實上,筆者一直倡導解放中國媒體、推動公民社會發展。但在下深知,任何不受約束的權力都是可怕的。所以在推動新聞自由的過程中,我們應當在媒體監督和監督媒體中取得平衡。當然,筆者堅決反對種種以維護公共利益為名,打壓新聞自由的倒退行為。
從理論上講,一個國家的媒體政策不僅是該國各種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力量長期博弈的結果,同時也是該國對外部環境的反應。對目前的中國而言,更加開放自由的新聞媒體符合國家利益但不為國內既得利益者接受。在國際舞臺上,中國媒體亟待提升公信度和影響力,遺憾的是,短視的決策者拒絕更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