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搞亂新聞業?─評論蘋果動新聞

2010-04-22
馬頭圍道舊樓倒塌現場情況
動畫新聞以圖象音效吸引年輕人
  面對互聯網對傳統報業的衝擊,近年不少報社已跳出昔日以平面為主的框架,着手推出各式各樣的互動新聞服務。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尋求更大突破,《蘋果日報》於去年十一月開創先河,率先推出「動新聞」服務,透過立體繪圖技術,以生動的方式重演整單新聞。

  有人認為,動畫比文字和圖片更能讓觀眾吸收;但亦有學者擔心動畫新聞一旦落地生根,將會拖垮整個新聞行業。究竟動新聞有否違反新聞操守?使用動畫報導新聞又有什麼優勝之處?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逐一探討。

動畫新聞的特性
  無可否認,動畫的確能幫助讀者了解整單新聞的來龍去脈,令新聞更能清晰地解說,尤其在報導災難意外或傷人案時,動畫比起文字更能細緻描繪事情的經過,讓觀眾猶如親歷其景,把不可能被拍攝的影像重現眼前。

  舉例說,早前在紅磡馬頭圍道發生的全幢唐樓倒塌意外,文字傳媒一般只能透過引述居民和現場途人的說話來重構意外時的情況,又或只能在對面大廈的天台拍攝幾張唐樓倒塌後的硬照;而電子傳媒亦只能現場直播消防員在瓦礫搜救的情形,或向目擊者做簡短的街訪,以及拍攝傷者被送上救護車的鏡頭,觀眾未必能感受到在大廈倒塌前屋頂石屎脫落、居民向地產經理打電話求助,以及鄰居扶老攜幼,爭分奪秒倉皇逃離的情形。然而,動新聞卻能突破以上的限制,以「拍攝電影」的方式,把整個故事由頭至尾繪畫出來,讓觀眾感受到事發前的情況和唐樓倒塌一刻的緊張氣氛,也令事件的經過更一目了然。若單純以報導的解說能力來比較,動新聞無疑比其他媒體更勝一籌。

  另一方面,在這個強調多媒體的數碼年代,年青人習慣觀看圖像多於文字,亦對圖像有更強的吸收能力。因此,動新聞無疑可以吸引年青人留意新聞,增加年輕人對時事的興趣,亦令大眾多了渠道接觸新聞。事實上,在強調互相分享的網絡文化下,網民不單可在《蘋果日報》網頁觀看動新聞,更會在Youtube、facebook,以至是各大論壇張貼連結,令觀看的範圍更為廣泛,亦增加了市民對事件的討論,提高大眾對事件的關心。

動新聞娛樂化對行業的影響
  儘管動新聞在報導上有其可取之處,但強調以「寫劇本」形式去令新聞愈趨娛樂化,卻也引申出不少問題。不少新聞傳播學者更指出,若動畫新聞成為趨勢,則整個新聞行業將會「玩完」。

  首先,以動畫模擬事件過程必定會出現「失實」的問題。《蘋果日報》執行總編輯蕭煒春以「相信讀者有能力分辨真偽」為理據,把失實的指控推得一乾二淨;她又表示,動新聞是以另一種表達手法去呈現事件可能出現的概括情況,強調會盡量拿最多資料,保證不會偏離事實。然而,即使記者在現場搜集多少資料,但他始終不是事件主角,在報導細節上重構出來的動畫必定會和原本的事實不同,有違傳媒一貫「不偏不倚、追求真相」的價值。

求真變創作
  正如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系主任梁天偉所言︰「疑犯殺人時未必會用這樣的方式殺、做愛也未必會用這樣的角度做。」以這種形式報導新聞將嚴重違反新聞工作者的職業操守,令「求真變成創作」,大大削弱傳媒的公信力。舉例說,早前美國高爾夫球手活士撞車事件,就被媒體揣測與其妻子有關。傳聞指,活士的妻子因不滿他的婚外情而引起激烈爭執,繼而追打其座駕,更以木棍打破車窗,終令活士座駕失控撞樹。先不說傳言是否真確,報章單憑幾句片言隻語便製作動畫,繪影繪聲地把整個由外人幻想出來的故事展示出來,不但容易令讀者先入為主、誤把以虛構事實解構出來的動畫信以為真,更對新聞主人翁來說並不公平。

  另一方面,不同記者和動畫師對相同的文字資料可能會有不同的聯想,加上動畫師又沒有接受過任何新聞訓練,將使製作過程或多或少會加入了主觀願望,大大扭曲讀者對新聞的認知。舉例說,動新聞會刻意把犯事的中年男人畫得醜陋年老、把執行職務的保安員神情畫得兇惡無禮等等,以吸引更多觀眾觀看。這種處理手法會使新聞帶有偏見,令報導缺乏平衡和客觀。

色情及暴力
  不但如此,動新聞亦要處理一般傳媒都需要面對的色情及暴力問題。由於動新聞包含了影像與音效,加上任何人都可從互聯網隨意觀看,其影響力絕對不容忽視。最近,一則名為「求愛不遂男子殺婦撕心肺」的動新聞片段,講述一名婦人被人用刀殺死,其身體更被人撕開以取出心臟,動新聞毫無保留地繪畫所有細節,不但內容血腥,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講座教授陳韜文更直言︰「(片段) 令人感到震撼不安,超越了青少年可以接受的程度!」在缺乏警告字眼下,心智未成熟的年青人容易受到片段的影響,荼毒他們的心靈。

  事實上,動新聞在台灣發行期間亦曾引起軒然大波,不少民眾都對動新聞渲染暴力及色情感到不滿;台北市市長郝龍斌更要求中小學停止訂閱台灣的《蘋果日報》以示譴責,又暫緩發放壹傳媒的電視台牌照,可見動新聞在內容上仍要作出改善。

搶攻新媒體市場
  根據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實習刊物《大學線》的調查顯示,僅一成八學生覺得動新聞內容可信,多達九成四看過動新聞的大學生指出一旦動新聞收費,將不會付費觀看;在可有可無的情況下,動新聞在未來的發展仍有待觀察。然而,隨著互聯網高速發展,傳統報業為免被時代巨輪淘汰,將肯定會繼續朝不同方向發展,盡力搶攻新媒體市場。因此,筆者相信只要傳媒小心使用,相信動畫仍能成為輔助報章的有效工具。任何傳媒在推出形形式式的服務同時,仍應顧及基本的新聞道德,使新聞行業能維持中肯、客觀的既有價值,繼續發揮「第四權」的監督權力。
下載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學生反修例運動中網絡關係解體的實證調查

宋昭勛、吳靜、胡欣立
2021-01-11

活在後真相的信息戰年代

傅景華
2019-09-28

香港傳媒高層訪京團背後

呂秉權
2018-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