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香港青少年使用短訊模式

2012-01-13

  根據電訊管理局2011年8月的資料顯示,香港按人口計算的流動電話服務用戶有14,297,814;流動電話服務用戶普及率為201.1% 。每名香港手機用戶於2009年9月平均發送46條及接收64條短訊,該月共送出493,480,904及接收677,072,067條短訊。自2000年初推出短訊服務,用量大幅飆升;如2011年農曆新年這特別的日子,全港共發送29,283條訊息,收到37,538條,與2006年的數字比較,五年內上升幅度達172%。

  短訊服務受到年輕一群的用戶追捧,他們利用手提電話互相分享資訊。收發短訊成了新興的溝通媒介,他們形容它既似打電話、又似傳送電郵,雙方卻沒有真正接觸,這是青年之間一種特別的溝通方式,既能相互溝通而又不會過份囉嗦,青少年成為引領全球的短訊專家(textperts)。

  較年青的更指這種「無言」的溝通方式是最棒,除可避過父母的偷聽外,與面對面的接觸或電話上的溝通相比,談話內容亦會更詳細及可維持更久(因他們可以選擇何時回覆);另外,這些短訊專家亦會創造自己的語言符號以逃避監視。他們創造的專屬語言和ICQ的非常相似,如:LOL(laugh out loud/大聲地笑)、BRB(be right back/馬上回來)、XOXO(hugs and kisses/親親再抱抱)等等;於以國語為母語的年輕人,喜於用數字代替中文,例如:「521」解作「我愛你」、「531」解作「我想你」。

使用短訊習慣的研究
  過去有關使用短訊習慣的研究主要集中於大學生,忽略12至17歲這個較年輕的階層。Lin(2005)曾研究過香港大學生使用手提電話短訊服務,Yang & Chen(2009)曾以北京居民使用手提電話的情況進行定量研究。自2005年Lin進行有關大學生使用手提電話短訊服務的研究調查後,使用短訊服務大幅增長252%,可算是研究中的缺口。是次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於2010年4月展開,於香港大埔的一間中型中學進行宣傳,於網站my3q.com收集問卷回覆,共有175名中學生參與。主要調查結果如下。

(一)受訪者資料:
  是次研究共有175名中學生參與,分別有82名男生及90名女生,平均年齡為16.4歲,年紀最小的只有12歲,年紀最大的為21歲,受訪者中以中三學生最多,共有57名(大約14-15歲);其次為中一學生(大約12-13歲),共有45名。

  175名受訪者當中,有166名(94.86%)中學生擁有手提電話。大部分(33.75%)受訪者使用手提電話已有3-4年,28.13%的受訪者稱已使用手提電話1-2年;21.25%的受訪者擁有它5-6年,13.3%的受訪者則有7-8年,只有1.25%的受訪者稱擁有它達9-10年,2.5%已使用手機達11年以上。這裡顯示大多數青少年升上中學後開始擁有手提電話,至於使用短訊服務,大部分學生已有1-2年經驗,只有4名學生自稱已使用短訊服務達10年或以上。

(二)每日收發短訊的使用率:
  擁有手提電話中的134名(74.57%)學生曾使用短訊服務。大部分(53%)每日傳送0-10條短訊;有20.77%的學生每天發送11-30條短訊,傳送71條或以上的佔13.85%,傳送31-50條的佔7.69%,傳送51-70條的佔4.62%;是次的調查結果與電訊管理局公布的每名用戶平均每天傳送46條短訊的結果相約。是次調查的數據亦相當具指標性,Lin於2005年的研究發現,輕度使用者的大學生每月只傳送5-10條短訊,與是次結果相比,發現由2005-2010年期間,平均用戶發送短訊的數量上升十倍,而使用者年齡越年青,廣告商應留意這一點。

(三)傳送短訊的對象:
  問到傳送短訊對象時(可選多於一個答案),大部分的回答如下:好友(27.16%);同性朋友/同學(23.21%);異性朋友/同學(17.78%);男/女朋友(11.11%);家人(10.62%);老師(2.47%)。數據顯示他們最常和好友、同學傳送短訊,但大都只局限於同性朋友/同學,反映出青少年於求學期不准拍拖的傳統。

(四)短訊的內容:
  受訪者可從21個選項中選取多於一個答案,部分選項得到相同的票數,選項順序如下:最多人選擇的是(1)問候朋友;其次為(2)感到沉悶或發現有趣的事情;(3)若打電話的話,可能會被父母偷聽;(4)送生日/節日祝福;(5)給予支持/鼓勵及不知道對方是否方便接聽電話;(6)傳達難以啟齒的說話;(7)同時可給多個收件人傳送短訊;(8)感謝短訊但不想被對方問太多問題;(9)想聊天;(10)向男/女朋友表達關懷/愛;(11)交新朋友;(12)短訊較打電話便宜;(13)查問功課(14)與對方分享快樂;(15)分享資訊;(16)追求異性朋友;(17)加長聊天時間;(18)與對方分享憂愁;(19)不想被同學/朋友偷聽;(20)向導師請假;(21)分享笑話。

(五)表情符號的運用及短訊能改善人際關係:
  表情符號於電郵、即時通訊(Instant Messaging)中非常流行,曾有研究指出非面對面的溝通中,缺少肢體語言、仰揚頓挫、面部表情等非語言訊息時,表情符號的運用能令用戶更有效地表達自己,因此,表情符號有助了解用戶的心理狀態,例如:笑臉可去除尷尬、一大杯啤酒代表慶祝。多數(40.46%)受訪者說他們有時會用表情符號,但9.16%的受訪者說他們從不使用;有趣的是,6.87%的受訪者傳送短訊時,會自創獨特的表情符號,把自己的性格融入短訊內容。問到他們是否同意「表情符號有助表達你的感受」時,逾過半數(76.34%)受訪者選擇非常同意(20.61%)及同意(55.74%),只有9.12%說無意見、14.5%受訪者不同意。

  逾半數(63.64%)的受訪者說短訊能改善人際關係,其中的47.73%表示「同意」;而15.91%的表示是「非常同意」;共有11.36%的受訪者說「不同意」及「非常不同意」;高達兩成半的受訪者說,短訊對關係「沒有影響」。因此,大部分的年青人視短訊為一種有效建立及維持關係的渠道。

暸解目標受眾的媒體習慣
  媒體消費及喜好度(Media consumption and preference)總是廣告商最關心的議題。自90年代中期,互聯網逐漸變得商業化,媒體的景況從此改變。市民大眾能選擇更多的媒介,但對廣告商而言,這標誌着受眾分歧(divergence of audience),為接觸正確的目標受眾(target audience),廣告商致力尋找最有效的媒體,流動媒介聯合媒體(landscape),再加上手提電話的普及,令它成為其中一種最有效的廣告宣傳媒介,可是,電話推銷接獲大量投訴,而大部分的非財務產品的宣傳效果未如理想,因此,了解目標受眾以及其媒體喜好度,能令媒體企劃的效果更為顯注。

  英國2cv的主管(2cv的定質調查部門)Steve Watkins於2003年曾說:「短訊科技提供廣告商研究的能力,划算及迅速地了解這些新目標客群的媒體習性(Media habits)。」因此,是次研究可為行業提供一些有關香港青少年(12-17歲)使用短訊模式的資料。研究資料顯示,這個年齡層尚有大量市場潛力,有待電話網絡服務供應商及廣告商開發。
下載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學生反修例運動中網絡關係解體的實證調查

宋昭勛、吳靜、胡欣立
2021-01-11

警隊與社交媒體

黃子健、馬偉傑
2017-05-08

2016年度新聞與社交媒體使用行為調查

馬偉傑 周展樑 葉詩穎 伍淑冰 梁俊仁
2016-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