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新聞與社交媒體使用行為調查

2016-09-21

  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網絡傳播研究中心於2016年7月,向656位中學畢業生進行新聞與社交媒體使用行為調查。結果顯示,(1)使用手機上網閱讀、娛樂、工作及交談等,平均每天約三小時;(2)從全港12份收費報章及5份免費報章以閱報或網上獲取新聞資訊中,佔第一位是「從手機進入蘋果日報網站或App」,亦是綜合所有媒體(包括報章、電視台、電台及網絡新聞媒體)的首位;(3)部分報章、網絡新聞媒體及社交媒體的分析顯示,受訪者在使用相近性質或市場定位的媒體獲取新聞資訊,有統計學上的相關性;(4)社交媒體使用方面,佔第一位是「WhatsApp」,最常使用的行為是「與朋友即時通訊」;(5)於各類社交媒體平台中,女性使用普遍比男性多;(6)除了「點選讚、支持、同意」及「上載相片」兩項社交媒體使用行為中,女性在統計學上明顯比男性多,其餘行為沒有明顯兩性差異。


研究方法

  這次調查的主要對象為中學畢業學生,年齡介乎17至20歲的受訪者合佔百分之94.5。調查以問卷形式進行,以不記名方式回應。問卷調查不多於四版A4紙張,並全部於十五分鐘內完成。這次調查共派發及即時收回656份問卷。為了以最短時間取得最多對象回應,我們選擇了中六畢業生放榜當天起11天裏(7月13-23日),留守於本地其中一間大學生招生報名處派發問卷。

  問卷內容包括個人資料,如性別、年齡及使用手機上網時間;閱讀報章及網絡新聞的習慣;最常使用的社交媒體;以及使用這些社交媒體的習慣。分析方法包括以使用率平均值排序方式,循閱讀報章、使用電視、電台、網絡新聞媒體及社交媒體多方面,瞭解受訪者獲取新聞資訊的習慣,並在當中的相關性,找出可能存在的特定使用模式;另外,會進一步分析個人特質與使用社交媒體有沒有任何明顯分別,特別是兩性在使用上有否不同。


調查結果

結果一:受訪者個人特質

  這次研究調查當中,有192名男受訪者(佔29.3%)和464名女受訪者(佔70.7%)。主要回應者為17至20歲,(636人,佔94.5%),分別為17歲(155人,佔23.8%)、18歲(298人,佔45.7%)、19歲(112人,佔17.2%)和20歲(51人,佔7.8%);其餘受訪者為16歲(1人,佔0.2%),以及21至26歲(35人,佔5.4%),總平均歲數為18.29。當中有4人沒有回答年齡一項。

  我們要求受訪者回答過去一天及過去一個月平均每天,使用手機上網閱讀、娛樂、工作及交談的總時間。結果顯示,在過去一天平均時間為170.47分鐘;在過去一個月平均每天192.51分鐘。656名受訪者中,有3人(佔0.46%)在過去一天上網時間的提問中,沒有回應或回應時間超出一天最高的1440分鐘 (24小時);而過去一個月平均每天上網時間中,有29人(佔4.42%)沒有回應或回應時間超出1440分鐘 (24小時),這些數據均視為無效。


結果二:閱讀報章及網絡新聞的習慣

  這次調查中,我們列出全港12份收費報章及5份免費報章,要求受訪者根據其閱讀及進入方式,從 "1" 到 "10" 作出回應,從不使用或閱讀為 "1",天天使用或閱讀多次為 "10"。結果顯示,他們從報章獲取新聞資訊中,佔第一位是「從手機進入《蘋果日報》網站或App」(M = 6.57,SD = 2.615);第二位是《蘋果日報》(M = 4.45,SD = 2.782);第三位為《頭條日報》(M = 4.08,SD = 2.660)。其他較受歡迎的報章還有《南華早報》[i]、「從手機進入《明報》網站或App」、《明報》及《星島日報》(見表一)。


表一‧從報章獲取新聞資訊平均值排序


  我們使用同樣的排序方式,列出7個電視台,瞭解受訪者使用電視獲取新聞資訊的情況。結果顯示,他們最常獲得新聞資訊的電視頻道是「無綫電視TVB」(M = 6.47,SD = 2.548);第二位是「無綫互動新聞台」(M = 6.45,SD = 2.767);第三位是「now寬頻電視」(M = 2.73,SD = 2.470)。餘下其他媒體使用依次為:「有線Cable TV」、「亞視ATV」[ii]、「鳳凰衛視」及「香港寬頻電視bbTV」(見表二)。免費電視台ViuTV 於2016年4月6日開台廣播,但由於開台不久,暫未加入是次調查當中。

 

表二‧從電視台獲取新聞資訊平均值排序

  我們亦以相同排序方式,瞭解受訪者從4個電台獲取新聞資訊的情況。他們最常透過「香港電台RTHK」獲取新聞資訊(M = 4.32,SD = 2.721);其次是商業電台(M = 3.13,SD = 2.523);第三是「新城電台」(M = 2.61,SD = 2.228);第四是「數碼廣播電台DBC」[iii]M = 2.17,SD = 1.886)(見表三)。


表三‧從電台獲取新聞資訊平均值排序


  另外,在10個網絡新聞媒體中,我們以同樣的排序方式,瞭解受訪者獲取新聞資訊的情況。結果顯示,他們從網絡新聞媒體獲取新聞資訊中,佔第一位是「蘋果動新聞網站或App」(M = 6.33,SD = 2.697);第二位為「Yahoo!新聞網站或App」(M = 5.05,SD = 2.787);第三位是「MyTV新聞網站或App」(M = 3.56,SD = 2.609)。其他網絡新聞媒體的使用依次為:「on.tv新聞網站或App」、「立場新聞網站或App」、「巴士的報新聞網站或App」、「香港01新聞網站或App」、「852郵報新聞網站或App」、「端傳媒新聞網站或App」和「HKG報新聞網站或App」(見表四)。


表四‧從網絡新聞媒體獲取新聞資訊平均值排序


  綜合所有媒體,包括報章、電視台、電台及網絡新聞媒體,首五位最受歡迎的新聞資訊途徑依次為:「蘋果日報網站或App」(M = 6.57,SD = 2.615)、「無綫電視TVB」(M = 6.47,SD = 2.548)、「無綫互動新聞台」(M = 6.45,SD = 2.767)、「蘋果動新聞網站或App」(M = 6.33,SD = 2.697)和「Yahoo!新聞網站或App」(M = 5.05,SD = 2.787)(見表五)。另外,從各類媒體獲取新聞資訊平均值排序總表列於文末附錄。


表五‧從各類媒體獲取新聞資訊平均值排序首五位


結果三:從各類媒體獲取新聞資訊的相關性

  為加強瞭解受訪者使用媒體的習慣,本研究從他們在報章、電視台、電台、網絡新聞媒體和社交媒體獲取新聞資訊中,分析各自的相關性,找出可能存在的特定使用模式。我們透過皮爾森二變量相關分析(Bivariate Correlation Analysis)測試使用各媒體之間的相關係數(Correlation Coefficient),數值介乎 "0" 至 "1", "0" 為完全無關,"1" 為完全一致。以下報告,以相關係數高於0.6並有明顯相關性的媒體為主。

  綜合所列出的媒體,我們發現以下的媒體有較強烈的正面關係,分別為《文匯報》與《大公報》(相關係數 .672,p < .05);《都市日報》與《晴報》(相關係數 .608,p < .05);「香港01新聞網站或App」與「端傳媒新聞網站或App」(相關係數 .659,p < .05);「以Instagram獲取新聞時事資訊」與「以WhatsApp獲取新聞時事資訊」(相關係數 .609,p < .05)(見表六)。

  閱讀《文匯報》與閱讀《大公報》有明顯的正面相關性,即閱讀《文匯報》較多的讀者,也同時較多閱讀《大公報》。原因可能跟兩報政治立場一致有關。但由於兩報的平均值都較低,分別為2.11及1.76。從1-10,以1 為從不閱讀算起,閱讀及使用的相對重要性有限。

  至於《都市日報》和《晴報》也有明顯的正面相關性,原因可能跟兩者都是免費報章有關。市民大眾可以在港鐵車站或繁忙街道上同時索取不同免費報章。但留意數據並沒有顯示所有免費報章一致的相關性,顯示市民大眾取閱,就算是免費,也有其選擇性的。

  「香港01新聞網站或App」和「端傳媒新聞網站或App」有明顯的正面相關性。它們都是新成立的傳播機構,分別在2016年1月及2015年8月正式運作,同樣以網站及手機應用程式作主要平台。「香港01」為倡議型媒體,「端傳媒」則提供原創深度報導及數據新聞,兩者性質、傳播平台相近,可能因此吸引相近讀者群,瀏覽「香港01」網站的受訪者同樣會瀏覽「端傳媒」的網站。

  我們亦發現「以Instagram獲取新聞時事資訊」的受訪者同時會「以WhatsApp獲取新聞時事資訊」。可能因為兩者都是普遍的社交媒體,不少新聞機構亦是Instagram用戶,例如《蘋果日報》、《南華早報》、「香港01」等,傳播機構透過這平台分享時事資訊,普通用戶也可於獲取資訊後,或再分享到其他平台如WhatsApp,加強資訊的接觸層面。不過,一個是相片分享平台,另一個是即時通訊,到底獲取新聞資訊的相關性如何產生,仍有待進一步探討。

表六(一)‧各類媒體之間的相關性

 

 

 

表六(二)‧各類媒體之間的相關性

 

 

 

表六(三)‧各類媒體之間的相關性

 

 

 

表六(四)‧各類媒體之間的相關性

 

 

 


結果四:社交媒體的使用情況及行為

  這次調查中,我們列出了較普遍的社交媒體,要求受訪者在「一般使用」及「獲取新聞時事資訊」兩方面,根據其使用的情況從 "1" 到 "10" 作出回應,從不使用為"1",天天或一天多次使用為"10"。結果顯示,佔第一位是「WhatsApp一般使用」(M = 8.60,SD = 2.147);其次為「以Facebook獲取新聞時事資訊」(M = 7.75,SD = 2.312);第三是「Facebook一般使用」(M = 7.66,SD = 2.394);第四是「Instagram一般使用」(M = 7.53,SD = 2.683);第五是「YouTube一般使用」(M = 7.46,SD = 2.306)。除了「以Facebook獲取新聞時事資訊」較突出外(第二位),以YouTube(第六位)、Instagram(第七位)及WhatsApp(第八位)獲取新聞時事資訊,均較受歡迎(見表七)。

 

表七‧社交媒體的一般使用及作獲取新聞時事資訊使用情況平均值排序


  另外,我們亦列出最常見的社交媒體使用行為習慣,要求受訪者根據其使用情況,從 "1" 到 "10" 作出回應,從不使用為 "1",天天或一天多次使用為 "10"。數據顯示,受訪者最常「與朋友即時通訊」(M = 8.51,SD = 1.848);其次是「接收及發送訊息」(M = 8.49,SD = 1.777);第三是「瀏覽資訊」(M = 8.03,SD = 1.752)。其他使用社交媒體的習慣依次為:「看電影或視頻片段」、「聆聽音樂」、「瀏覽相片」、「瀏覽時事及新聞」、「點選讚、支持、同意」、「回應及留言」、「上載相片」、「分享資訊到其他社交媒體」、「上載及分享音樂」、「修改個人資訊」和「上載視頻片段」(見表八)。

 

表八‧社交媒體的使用行為平均值排序


結果五:新聞與社交媒體使用行為的性別差異

  為了進一步瞭解各種使用行為及其是否存在兩性差異,本研究把數據分成男女各一組,並以兩組差異作測試(Independent 2-sample t-Test)。從14項社交媒體使用情況作兩性比較,除了「Facebook」、「YouTube」、「Tumblr」與「LinkedIn」4項沒有統計學上的明顯分別外(n-s),兩性在其餘社交媒體的使用上皆有統計學上的明顯分別 (p < .05),其中使用「Instagram」、「Snapchat」、「Sina Weibo(新浪微博)」與「Weixin(微信)」的分別尤其明顯(p < .001)。而除了「YouTube」外,女受訪者比男受訪者使用的社交媒體平均值均較高(見表九)。


表九‧社交媒體使用情況平均值的性別差異


  從14項社交媒體使用行為作兩性比較,只有「點選讚、支持、同意」和「上載相片」在統計學上有明顯分別(p < .05),兩者均是女受訪者比男受訪者的使用平均值均較高。在所有社交媒體使用行為平均值中,除了「瀏覽資訊」與「瀏覽時事及新聞」外,女受訪者比男受訪者的平均值均較高,但由於在統計學上沒有明顯分別,現時所顯示的差異,只因隨機抽樣而達致(見表十)。

 

表十‧社交媒體使用行為平均值的性別差異

 

歸納出的趨勢

一:新媒體繼續發展未勝主流

  綜合報章、電視台、電台及網絡新聞媒體,首五位排名的媒體與往年調查結果相若[iv],只是「從手機進入蘋果日報網站或App」由第三位躍升至第一位。「從手機進入蘋果日報網站或App」及「蘋果動新聞網站或App」分別排名第一及第四,比《蘋果日報》更多人使用;而綜合新聞形式的網媒「Yahoo!新聞」仍然排第五位。

  年輕人習慣透過手機,從網上獲取新聞資訊,首五位中的新聞網站或手機程式的發展可供其他媒體借鏡。然而,絕大部分新聞網站或手機程式,並不比其報章更受歡迎,可見目前報館發展新聞網站或手機程式等網媒的方法仍有待改良。同時,沒有兼辦印刷媒體的網媒,如「立場新聞」(第17位)、「巴士的報」(第22位)、「852郵報」(第34位)等,無論在排名或使用率都較低,相信它們的發展仍在摸索階段。換言之,傳統媒體機構若積極發展自身網站或流動平台,或可以是低迷報業的一個出路,有力與近年冒起的網絡媒體競爭,吸引年輕受眾。

  值得注意的是,「無綫TVB」及「無綫互動新聞台」排在所有媒體的第二及第三位,可見電視台向年輕人提供新聞資訊仍然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而ViuTV於今年四月開台,奇妙電視亦獲發免費電視牌照,明年的調查可加入兩者,將能更清楚瞭解電視台的情況。


二:傳統及網絡媒體用戶各異

  調查結果顯示,相近政治立場、傳播平台、性質的媒體會吸引相同的使用者。近年,智能電話普及,傳統媒體備受網絡媒體衝擊,用戶持續下跌,更有說法指紙媒的讀者轉用網絡媒體,或使用網絡媒體的用戶不會閱讀報章。然而,調查結果顯示,傳統和網絡媒體吸引兩批不同的使用者,《大公報》的讀者會看《文匯報》,因為兩報立場相近;「香港01」的使用者會瀏覽「端傳媒」,因為它們都是以網絡平台為主。所以,傳統媒體及網絡媒體的使用者沒有直接關係,即使網絡普及化,但傳統媒體仍保留忠實讀者;只是選擇多了,競爭大了,無可避免,讀者人數自然減少。 另外,由相片分享社交媒體到即時通訊,Instagram與WhatsApp當中的相關性,是如何產生的呢?值得更多研究瞭解。

  我們也發現習慣閱讀《都市日報》的受訪者會看《晴報》。兩者都是免費報章,讀者可以在港鐵車站或繁忙街道上同時索取多份免費報章閱讀。但留意數據並沒有顯示所有免費報章一致的相關性,到底是甚麼原因影響讀者的選擇呢?這亦值得進一步研究瞭解。


三:社交媒體成重要新聞來源

  調查發現在社交媒體使用行為的排序上,「與朋友即時通訊」與「接收及發送訊息」明顯較高,隨後的行為主要是瀏覽資訊、相片、視頻等,而少用於上載及分享。結果反映社交媒體在人際關係中擔當重要的角色──有著即時性和高互動性的特點,方便用戶更容易獲取別人的消息和近況,加上對話、短訊等功能,大大改變年輕人的溝通方式。

  與往年調查結果比較,社交媒體仍是一般讀者的新聞資訊來源之一。而在詢問有關社交媒體的使用時,發現有受訪者以Facebook「獲取新聞時事資訊」比「一般使用」的平均值高(分別為7.75及7.66),顯示他們將社交媒體作獲取時事資訊,更甚於一般使用,反映用戶利用社交媒體作為主要新聞資訊來源的工具。社交媒體使用者數以十億計,新聞媒體擴大讀者群至社交媒體用戶非常重要。所以,新聞媒體進入 Facebook 平台作據點,以接觸更多讀者,尤其重要[v]。而Facebook在今年一月全面推出「影音直播」 (Facebook Live)功能,為方便新聞機構處理突發新聞和直播新聞發布會,甚至有助於民間記者運動,改變資訊傳播方式及新聞的互動性,值得傳媒機構重視。

  是次調查只供參考各社交媒體的使用概況,並未有為Facebook、Instagram、WeChat及Snapchat的主要發布功能及其附屬私人對話功能分開作獨立統計。將來調查或有需要分開收集有關數據。


四:兩性用社交媒體差異收窄

  與2014年[vi]及2015年[vii]的調查結果比較,今年調查結果顯示,兩性受訪者在使用行為上已沒有太大的差異,顯示兩性逐漸適應了使用社交媒體。 雖然如此,兩性使用社交媒體平台則存在很大的差異,除以瀏覽為主的YouTube外,女受訪者在大部分需要較多互動的社交媒體中,平均使用值均較高且與男性受訪者有明顯差異,估計女受訪者較男受訪者更喜歡與人互動、交流及分享,但詳細原因仍有待研究。

  此外,在問卷中,首一半的排名都以瀏覽為主,分享只屬最後幾位。然而,於最後幾位當中,「點選讚、支持、同意」、「回應及留言」、「上載相片」和「分享資訊到其他社交媒體」平均值都達到5以上,而「點選讚、支持、同意」的平均值更高於7,可見受眾已愈來愈適應使用社交媒體,願意回應網絡群體所發生的事情,參與當中互動,建立關係。


總結

  新聞與社交媒體使用行為調查已進行了六年。這幾年,正經歷了傳統與網絡媒體此消彼長的一個重要分水嶺。但若要說到新媒體取代傳統媒體,或傳統媒體消失,則顯然言之尚早。雖然許多人有不同說法,但還是有數據支持作參考,可以更為具體。希望這研究能為業界及讀者瞭解趨勢變化,或制定相關政策,帶來幫助。

 

附錄:從各類媒體獲取新聞資訊平均值排序

 

[i] 南華早報網站及App於2016年4月5日起免費提供新聞,報章則維持收費。

[ii] 亞視ATV已於2016年4月1日起停止電視廣播服務。

[iii] 數碼廣播電台DBC於2016年8月8日,知會政府交還數碼廣播牌照,預備停辦。

[iv] 見《傳媒透視》,1/9/2015,〈新聞與社交媒體使用行為調查 2015〉,
http://app3.rthk.hk/mediadigest/content.php?aid=2029

[v] 見《傳媒透視》,19/8/2016,〈香港新聞傳播媒體於社交媒體中之應用調查:Facebook專頁〉,
http://app3.rthk.hk/mediadigest/content.php?aid=2079

[vi] 見《傳媒透視》,12/9/2014,〈2014 年度新聞與社交媒體使用行為調查〉,
http://app3.rthk.hk/mediadigest/content.php?aid=1960

[vii] 見《傳媒透視》,1/9/2015,〈新聞與社交媒體使用行為調查 2015〉,
http://app3.rthk.hk/mediadigest/content.php?aid=2029

下載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學生反修例運動中網絡關係解體的實證調查

宋昭勛、吳靜、胡欣立
2021-01-11

警隊與社交媒體

黃子健、馬偉傑
2017-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