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MD與ICBM──華人社會的傳播研究

2001-07-15

  《華人社會的傳播研究》是今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的主題,不過,今年的年會有點特別,因為它是第一次在台灣之外舉行,而且出席人數最多,在二百一十人以上。這還不說,發表論文的研究生接近八十名,由大陸來參加的學者、研究生也有五十多名,其中百份之九十以上發表論文或參與主題討論。

  和中華傳播學會合辦此一盛會的是在香港的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與浸會大學傳理學院,以及在美國的Chinese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與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Communication Studies,這些團體和學校幾乎已包括了大陸以外所有研究傳播傳媒的華人學者、研究生。在十年前,如要籌辦此一研討會則可說是奢想,也絕無可能。《華人社會的傳播研究》於二零零一年七月三日至五日在浸會大學召開,既說明了傳播研究在兩岸三地的突飛猛進,也說明了兩岸三地傳播研究的不足。不過,有一點可喜,也是三地傳播研究必會更上層樓的明證,那就是與會者坦誠交流與論辯,不諱言問題與缺失。和十年前比,華人的傳播研究碩果纍纍,十年後,如再有此盛會,必定比今年的收穫還多!

  年會只有一場全會,由南洋理工大學傳播學院院長郭振羽教授、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院長朱立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潘忠黨博士談朱謙教授對華人社會傳播的貢獻,以及三位與朱教授共事或作為他學生的經驗,並致贈朱教授「傳播研究開拓者」紀念牌。朱教授是史坦福大學的傳播學博士,目前是夏威夷東西方中心的榮譽研究員。他的研究與教學經驗橫跨兩岸三地及太平洋兩岸,在台灣、美國、大陸、香港都有他的足跡。朱教授系統地將社會科學和社會學的方法、概念、用來研究傳播,對於學科的開展、貢獻良多。大會表彰朱教授,可謂恰當不過!

研究課題五花八門
兩岸三地不遑多讓

  《華人社會的傳播研究》一共舉行二天半,除朱謙教授的主題外,共有四十五場次的論文發表與討論。每一場次得容納四至五篇論文不等,論文的題目可說五花八門,無所不包,例如:兩岸三地的媒體市場、兩岸三地的傳播教育與研究、新媒體與新科技、語文傳播與符號、傳播媒體與法規政策、社會運動與論述分析、媒體與國際傳播、健康傳播與健康檢查、媒體的性別與性傾向、有線電視產業與經營等等。教授們的論文固然精彩、研究生的論文也不遑多讓。令人鼓舞的是大陸學者與研究生的論文,套話、空話已大大地減少,取而代之的是資料或論證的出現,而且研究生們的整體水平更有青出於藍之勢!

  研究數量增加外,研究課題、方法、理論的多元取向應是最大的進步。傳播研究的歷史,台灣最早、香港次之、大陸再次!以台灣言,充其量才四十年,六、七十年代的研究多在新聞與報業史,八、九十年代則在二項基礎上開花結果而旁及新聞、傳播的方方面面,研究方法則也從單純的文獻探討,而及於社會調查、文化研究、批判研究等等不一而足。八十年代末的民主化、自由化,更為學術研究創出了沃土,這可從台灣學者們研究的題材與批判性中看出。

  香港的傳播研究頂多也只有三十年。香港自由,但香港地方小,資源不多,可幸香港「小」而有「力」,在研究質量上都不可忽視。此外,香港在台灣與大陸之間所扮演的「橋樑」與促進角色更功不可沒。當然,地小人少,也使香港的學者非具有大中國的眼光與世界的視野不可,香港的學者積極參與兩岸的學術發展之餘,也以英語躋進國際學術論壇,和香港的「地緣」不無關係。

  大陸的傳播學研究在台灣之後,說鬆一些只有二十年,絕對是改革開放的產物。大陸對「傳播」起初是「若即若離」、「欲迎還拒」的。八三年的反資產階級自由化,八九年的民運失敗,對傳播學的發展都有影響。所幸,一九九二年後,市場經濟蓬勃,帶動了傳媒的發展,傳播學的研究與教育也如雨後春筍應運而生。對傳播研究「若即若離」的態度已為「熱情擁抱」所取代了。從大陸學者與研究生的選材與方法看,只要政、經繼續發展、開放,知識是愈激盪、愈發達的,而大陸地廣人多,又處於劇變的歷史階段,有著香港、台灣的激盪,大陸的起步雖晚,但要迎頭趕上,絕非「天方夜譚」!此一景象是否能出現,全看大陸如何因應加入世貿組織後的變局了。自由、民主不可能一蹴而及,但第一步無論多麼艱難,都得邁出,有了自由、民主,學術也能進步,才能百花齊放。

國際傳媒防禦系統
洲際彈道傳媒

  「檢討過去,策勵將來;回看自我,放眼世界」可說涵蓋了絕大多數的論文!台灣、香港、大陸的學者所居之地不同,但似乎都有一雄心壯志,希望能在西方主流傳媒研究之外或之中,建立起自己的「中華學派」或「華夏學派」。這一方面是學術的,另一方面也是現實的,因為只有進入主流,「自己的聲音」才不會為「西方的聲音」所淹沒。綜觀各項論文,題目有異,方法也可能不同,但卻以NMD與ICBM概括之。NMD是National Media Defense,「國際傳媒防禦系統」,學者都希望華人的傳媒更健全,研究更多、更好,以致可進「攻」地進入主流、影響主流,這是「洲際彈道傳媒」International Ballistic Media的思考了。

  NMD與ICBM,兩岸三地做得到嗎?這個答案肯定是「將來式」的,現在的當務之急是埋首苦幹。多說無疑,口號而無實質為後盾支撐,則非但不能鼓舞人心,反而更令人洩氣。有了實質,一切都是水到渠成。「華人社會的傳播研究」進步不少,但自成一學派,以「創新」的見解立足世界則方才起步。套一句俗話:「學術創建尚未成功,全體傳播學者仍須努力!」

  「華人社會的傳播研究」研討會是空前的,但它肯定不會絕後。十年前,香港中文大學召開的「傳播與社會發展研討會」是個里程碑,二零零一年的「華人社會的傳播研究」研討會也是個里程碑,十年後再樹立的里程碑,當會更加宏偉。我們的最大期望是這一類的研討會成為學術發一項平凡的例行活動,那時候的學術才是真正地走上了正途!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學生反修例運動中網絡關係解體的實證調查

宋昭勛、吳靜、胡欣立
2021-01-11

警隊與社交媒體

黃子健、馬偉傑
2017-05-08

2016年度新聞與社交媒體使用行為調查

馬偉傑 周展樑 葉詩穎 伍淑冰 梁俊仁
2016-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