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場合」轉化「私人空間」 手提電話使用調查分析

1998-11-15

  手提電話在香港極為普及,年輕人幾乎人手一機。根據統計,在一九九八年六月,香港的固定電話用戶最高達到二百四十一萬。六百五十萬人口中,約38%的人口擁有一台手機,普及率冠於亞太區,在世界前列。最近因為金融風暴襲擊,百業蕭條,而手提電話仍然保持成長,可謂一枝獨秀。

手提電話普及率冠亞太

  香港經濟以服務業為主,市民生活匆忙,手機成為最方便的聯繫工具,不難理解。此外,手機設計款式新穎,也符合崇尚時髦的香港消費者品味。當然,關鍵還是手機的實際用途。手機的功用不只是「傾偈咁簡單」,其實已經集多種功能於一身:傳呼、留言、傳話、來電識別、查詢服務(例如交通狀況、天氣、股市)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新媒體的出現使人際溝通形式改變,新的人際關係網絡不再局限於有形的空間,而是進一步拓展到憑想像建構出來的空間。手提電話更進一步讓兩個人談話時,不必停留在固定的場所(餐廳、住家、辦公室或公共電話機旁);於是,公共場所和私人空間的距離給打破了。傳呼機的普及,在電影院、劇院、地鐵車廂內突然響起的「嗶嗶」聲,常常令人神經緊張和「皺眉頭」。如今,任何人可以在公眾場所,耳邊貼著手機,與天外一方的人高聲說話,旁若無人。即使是竊竊私語,也難免傳入別人的耳中。但是,在醫院或飛機上使用手機,就有可能導致事故了。

  在「公共場所」和「私人空間」的區別越來越模糊的情況下,手機用戶怎樣才算行為不當?眾人愛用手提電話,許多人卻抱怨它滋擾,那麼,投訴集中在哪些方面呢?如何解決手機不當使用的問題?政府有何對策?今年五月,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對手提電話的使用情況,做了一次隨機抽樣調查。結果及分析如下:

■用戶背景分析

  在接受訪問的 834 人當中,超過半數 (53.5%) 擁有手提電話,其中超過兩成 (21.1%) 用 PCS 網絡。近一半 (49.6%) 用戶的手機有「轉接來電」(飛線)到傳呼機或有線電話的功能。此外,約兩成 (20.7%) 手機附帶接收新聞及天氣、六合彩、賽馬、股市行情或交通狀況等信息的功能。因此,手機不只是通話機器,其實已經成為個人的資訊系統,集多種通訊功能於一身。

  至於用戶本身的社會經濟地位,調查顯示,典型的用戶約三十二歲,已婚,受高中或專上教育,從事服務業,擁有私人樓,家庭為四人核心家庭,收入在二萬至三萬元之間。

■手機的主要用途

  手提電話最初推出時,用戶主要是商人。這次調查結果顯示,手機的主要用途是社交聯繫。常用手機聯繫的對象依次是:家人 (56.6%) 、朋友或親戚 (46.4%) 、同事或同學 (44.5%) 、男朋友或女朋友 (39.6%) 。洽商或談公事的排第五,佔約二成八。值得注意的是,使用手機來取得資訊(例如 1083 查號台、時間及天氣等)的用戶佔 5.6%,而打電話到電台節目發表意見的約佔一成 (0.9%) 。

■使用手機的場合

  大部分人使用手機的地方是「在街上」(61.9%) 。由於香港幾乎家家戶戶都裝有電話,因此自然很少人在家裡使用手機 (10.3%) 。手機使用者擺脫了「定點通訊」的約束。第二個手機使用頻率最高的地方是公共交通工具內(如巴士、火車、地鐵,46.4%),這些都是沒有公共電話的地方。不過,即使在裝設公共電話的地方,用戶通常還是倚賴手機。這點可以從用者在商場 (39.8%) 、火車站或地鐵站 (30.7%) 及餐廳 (29%) 等地方高頻率使用手機看出來。

  上述數據和分析顯示,手機作為私人社交聯繫的工具越來越普遍,這也符合香港年輕一代上班族緊張匆忙而崇尚時髦消費的生活形態。

使用不當造成滋擾

  這次調查發現,80.8% 受訪者對在「餐廳或茶座」使用手機覺得反感。排第二位的是「課堂、學校或圖書館」(79.7%) ,接下來是「飛機場或火車站」(79.1%) 、「醫院」(78.8%) 及「教堂」(62.8%) 。

  不過,在受訪者之中,對使用手機的不當場合,用戶和非用戶的觀點差異頗大。令用戶反感的場合依次是「飛機場或火車站」、「醫院」、「餐廳或茶座」以及「課堂、學校及圖書館」。另一方面,非用戶在「電影院或音樂會」、「會議中」、「商場或商店」以及各種「公共交通工具上」深受其苦,因此反對者比較多。由此可見,在地小人稠、缺乏公共空間的香港,非用戶飽受手機不當使用的滋擾。

  受訪者舉出各種各樣具體的手機擾人形成,大致可以分成三類:

(一)高聲說話或手機響聲—大多數受訪者覺得,在音樂會中手機突然響起,整個晚上的美好時光全被破壞了(72.9%) ;身邊的人對著手機高聲說話,也令人不快 (66.1%) ,或者干擾安寧(63.9%) ;在公共交通工具上聽見手機響聲或者高聲說話,也讓人難受 (60%) 。

(二)不合禮儀的使用—約三分之二受訪者同意,在公眾場合高聲說話是擾人的行為 (66.6%) ,是傲慢的行為 (62.4%) ;約半數 (51%) 認為,被迫聽到別人說話內容是不好的。

(三)使用可能造成不良後果—大多數受訪者同意,駕車時使用手機是危險的 (90.2%) 。其他憂慮包括:可能造成交通意外(84.2%) 、干擾醫療儀器 (82.2%) 及飛機飛航 (83.3%);意識到後兩項可能危險的,用戶比非用戶多。

公共政策的回應

  這次調查的結果可以概括為三點:

(一)手提電話在香港成為有線電話的延伸,普及程度可能導致傳呼機被淘汰;
(二)在公共場所不當使用手機非常普遍;
(三)關於應對策略,大部分民眾傾向呼籲用戶自律,一切管制條例應該由政府擬定。

  其實,電訊網絡不單是「溝通系統」,還形成了「社會空間」。手機(電訊科技新產品)日益普及,「公共空間」被轉化為「私人空間」的趨勢非常明顯。公共政策的回應日益迫切。可是,民眾卻傾向消極悲觀,或者只是希望「自律」。

  最近環境保護者關注的主要是物質污染,已迫使政府通過許多相關的環保法令。我們則認為,政府也應制訂具前瞻性的法規,例如仿傚「禁止在公共場所吸煙」的立法,規範手機在公共場所的使用,以保護公眾利益。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學生反修例運動中網絡關係解體的實證調查

宋昭勛、吳靜、胡欣立
2021-01-11

警隊與社交媒體

黃子健、馬偉傑
2017-05-08

2016年度新聞與社交媒體使用行為調查

馬偉傑 周展樑 葉詩穎 伍淑冰 梁俊仁
2016-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