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新聞媒體在佔領運動的角色

2015-01-21

  本文旨在探討社交新聞媒體在佔領運動中所扮演的的角色,並展望它的未來發展。我們採用內容分析法,以了解蘋果日報Facebook、明報即時新聞Facebook及香港獨立媒體Facebook在整個運動中的內容和特點,如發佈新聞的數目、留言數量、編輯立場、讀者回覆情況等。

  我們將佔領運動分成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策劃期」(2014年9月1至21日),重要事件有「和平佔中」的準備工作如集體剃頭、黑布行。第二階段是「發展期」(9月22至27日),重要事件包括大學生罷課、學民思潮宣稱重奪公民廣場。第三階段是「高潮期」(9月28日至10月13日),重要事件有佔領中環啟動、警民衝突、警方使用催淚彈驅散示威者、佔中人士與反佔中人士爆發衝突。第四階段是「穩定期」(10月14日至11月2日),重要事件有李偲嫣到大學抗議、政府與學聯對話、高院頒發臨時禁制令、「我要真普選」標語懸掛在獅子山頭。

  我們所用的數據資料部分由Socialbakers Analytics網站提供。從表一所見,三個社交媒體專頁的讚好(like)數量(即讀者群),於佔領運動開始時都有一點上升,之後升幅更明顯。在整個佔領運動期間,蘋果日報專頁錄得25.4%讀者增長,由9月27日升幅開始明顯,至10月6日升幅收窄。明報即時新聞專頁本來不常利用社交媒體發佈或分享新聞,因此在時間框的最早期(即9月1日),明報即時新聞專頁只有約15,000人讚好。在研究的期間,該專頁錄得11倍的讀者增長,升幅由9月23日開始加劇,至10月17日升幅收窄。香港獨立媒體專頁的讀者群亦錄得一倍多的增長,升幅由9月26日開始急增,至10月7日升幅收窄。總括而言,各專頁在整個運動期間有15至24萬的讀者人數增長,升幅大致始於佔領運動的第二階段,在第四階段漸降,但之後讀者人數依然有增加。

表一:讚好以下媒體專頁的Facebook用戶數量

 

蘋果日報

明報即時新聞

香港獨立媒體

9月1日 (罷課前)

967,509

14,474

175,162

9月22日 (罷課開始)

1,019,054

16,230

182,852

9月28日 (佔領開始)

1,053,267

35,502

247,171

10月14日 (佔領半個月後)

1,156,844

149,270

364,675

11月2日 (佔領大的一個月後)

1,213,144

167,068

389,823


  三個社交媒體專頁的讀者群主要來自香港、台灣及馬來西亞,其餘包括中國大陸、澳門等地。蘋果日報專頁的香港讀者佔37.6%,台灣讀者佔26.7%,馬來西亞讀者佔20.3%。明報即時新聞專頁的本地讀者有57.2%,台灣讀者20.0%,而馬來西亞讀者則為11.5%。香港獨立媒體專頁的香港讀者佔49.1%,台灣讀者佔24.3%,馬來西亞讀者佔11.3%。


社交媒體專頁發佈消息狀況

  三個社交媒體專頁於在研究的時間框內的post(包括status、相片、影片、分享其他連結)總數為9,567個,我們於當中抽樣記錄了2,904個。蘋果日報專頁是主要研究目標,我們從它的專頁抽取了七成半的post,並於明報專頁及香港獨立媒體專頁分別抽取了一成半及一成的post。

  從表二可見,就各專頁平均post數量而言,我們看到於佔領運動第二階段開始,三個專頁平均發佈消息的次數都有所增加,於第二及第三階段增幅特別明顯,而且有關佔領運動的新聞的比例大大提升,佔所有post約九成。從第二階段開始,各媒體專頁幾乎放棄報導及分享其他新聞,後來非佔領新聞佔全日發佈消息數量仍是少數。

表二:三個社交媒體專頁每日post數量及佔領新聞的比例

 

蘋果日報

明報即時新聞

香港獨立媒體

 

每日平均
post數量

佔領新聞
比例

每日平均
post數量

佔領新聞
比例

每日平均
post數量

佔領新聞
比例

9月1–21日
(罷課前)

27.7

3.3%

14.2

20.0%

31.2

33.3%

9月22–27日
(罷課開始至佔領前)

39.5

75.3%

29.5

82.9%

95.7

95.4%

9月28日–10月13日
(佔領首半個月)

72.6

94.2%

60.7

95.9%

99.8

97.4%

10月14日–11月2日
(佔領半個月後)

48.0

87.3%

54.8

90.7%

62.9

89.2%

每日平均量
(63天的總數)

47.6
(2,940)

59.9%

40.4
(2,543)

67.7%

64.8
(4,084)

73.2%


  蘋果日報專頁多以圖片形式發佈消息,把新聞概要及新聞連結放在圖片描述,以搶眼照片吸引讀者閱讀。用圖片形式發佈,可把圖片分入不同的「相簿」(photo album),方便以後查看。有時蘋果日報專頁發的post只有圖片或分享其他消息,報導並非來自蘋果日報新聞網。明報即時新聞專頁大部分時間都是直接分享明報即時新聞網的連結,並加上概要或意見。香港獨立媒體專頁發佈消息時則大部分為圖片,其次為連結,原因是香港獨立媒體提供較多即時現場情況,拍完照立即上載至其專頁,加上短短數十字概要就發佈消息。

  蘋果日報專頁會於每天凌晨大概一時左右,發佈當天的其印刷版本的A1和C1頭條新聞,凌晨及早上間中會有國際新聞,其後於早上約10點至晚上10點約一小時更新一次,政治及娛樂新聞較多。明報即時新聞專頁大約每隔一小時發佈更新。香港獨立媒體專頁沒有特定的發佈時間規律。相同的是,三個專頁於佔領後幾乎24小時都有發佈最新消息,而且發佈頻密,並沒有特定規律。蘋果日報和明報即時新聞的即時新聞一般隔2至4小時作更新,之前要先傳至其新聞網站並作校正,然後才發佈於其專頁,因此需時較長。香港獨立媒體專頁更新的時間較短,一般半小時內已經能發佈,因它的記者可以即時撰搞並上載,不需等待其他程序。


讀者群的各種參與

  讀者在社交媒體專頁上的參與,大致分為讚好(like)、分享(share)和留言(comment)。表三至表五顯示三個社交媒體專頁post的讚好數量、分享數量和留言數量。我們也作了抽樣,首先計算每個post的抽樣平均數,並以此作為基數,以對此佔領新聞post的平均及其他新聞post的平均,從而可看出在運動的不同時期,佔領新聞post和其他新聞post之間的比例變化。

  各個專頁的消息的讚好量,於第三階段(高潮期)有顯著增幅。在第一及第二階段,蘋果日報的佔領新聞的平均讚好量比其他新聞低,這點令我們有些意料之外。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其讀者本來就很多,並非一面倒關注政治並支持佔領運動的讀者才看蘋果日報。明報及獨立媒體專頁幾乎從來都是佔領新聞的平均讚好量比其他新聞高,這或許是因為明報本來的讀者群的教育水平較高、而社交媒體的使用者一般年紀較輕,這正好是關注及支持佔領人士的兩大特點。我們發現以下類型的post最容易得到高讚好量:大事件發生的即時post、名人批評政府言論、感動故事、小人物正義行為、較震憾或有創意的圖片。

  分享的情況跟讚好的情況大致相同,相信一般人會因為同一原因去讚好及分享。而留言則可能有其他原因。一般新聞的分享量比留言量高,但也有例外。幾乎各個專頁的消息的留言數量都一直上升,相信跟讀者對新聞事件的不滿有關。以下類型的post最容易得到高留言量:主要是藝人、特首、官員等發言或「惡行」post,其餘為中港矛盾(或內地人「惡行」)、娛樂新聞等。如表三至表五所示,在運動的不同時期,除蘋果日報專頁外,明報及獨立媒體專頁的佔領新聞post中的讚好、分享及留言比例,均比其他新聞post的相應比例為高。

表三:各社交媒體專頁post讚好數量

 

蘋果日報

明報即時新聞

香港獨立媒體

 

每日平均
讚好數量

每post佔領新聞平均與每post平均的比例

每post其他新聞平均與每post平均的比例

每日平均
讚好數量

每post佔領新聞平均與每post平均的比例

每post其他新聞平均與每post平均的比例

每日平均
讚好數量

每post佔領新聞平均與每post平均的比例

每post其他新聞平均與每post平均的比例

9月1–21日
(罷課前)

263,790

74.8%

101.6%

1,039

169.3%

82.7%

40,360

178.2%

60.9%

9月22–27日
(罷課開始至佔領前)

342,499

98.3%

105.3%

2,626

165.0%

83.3%

112,247

104.3%

12.3%

9月28日–10月13日
(佔領首半個月)

879,827

95.0%

78.8%

30,173

96.4%

135.2%

333,625

100.5%

81.8%

10月14日–11月2日
(佔領半個月後)

472,538

107.9%

81.3%

44,676

106.7%

41.7%

142,670

106.7%

44.5%

每日平均量
(63天的總數)

494,009
(31,122,567)

92.7%

89.7%

22,442
(1,413,848)

130.5%

83.1%

146,478
(9,228,122)

128.7%

56.4%

 

表四:各社交媒體專頁post分享數量

 

蘋果日報

明報即時新聞

香港獨立媒體

 

每日平均
分享數量

每post佔領新聞平均與每post平均的比例

每post其他新聞平均與每post平均的比例

每日平均
分享數量

每post佔領新聞平均與每post平均的比例

每post其他新聞平均與每post平均的比例

每日平均
分享數量

每post佔領新聞平均與每post平均的比例

每post其他新聞平均與每post平均的比例

9月1–21日
(罷課前)

16,225

29.8%

102.4%

350

195.7%

76.1%

1,923

164.3%

67.8%

9月22–27日
(罷課開始至佔領前)

21,452

95.6%

101.4%

632

109.2%

40.0%

10,565

104.0%

18.2%

9月28日–10月13日
(佔領首半個月)

76,053

100.7%

88.7%

7,520

101.0%

77.8%

40,185

101.4%

48.2%

10月14日–11月2日
(佔領半個月後)

45,765

103.2%

61.2%

9,299

105.0%

52.0%

17,870

107.7%

35.9%

每日平均量
(63天的總數)

41,295
(2,601,585)

77.4%

85.7%

5,039
(317,442)

134.6%

65.4%

17,526
(1,104,131)

124.6%

48.0%

 

 

表五:各社交媒體專頁post留言數量

 

蘋果日報

明報即時新聞

香港獨立媒體

 

每日平均
留言數量

每post佔領新聞平均與每post平均的比例

每post其他新聞平均與每post平均的比例

每日平均
留言數量

每post佔領新聞平均與每post平均的比例

每post其他新聞平均與每post平均的比例

每日平均
留言數量

每post佔領新聞平均與每post平均的比例

每post其他新聞平均與每post平均的比例

9月1日–21日
(罷課前)

9,786

57.8%

101.5%

117

194.2%

76.5%

748

149.6%

75.2%

9月22–27日
(罷課開始至佔領前)

13,402

83.5%

129.9%

236

98.1%

112.1%

3,017

104.0%

19.1%

9月28日–10月13日
(佔領首半個月)

33,657

98.7%

89.8%

2,356

99.0%

122.0%

9,370

100.2%

92.7%

10月14日–11月2日
(佔領半個月後)

21,476

101.9%

76.4%

4,033

105.4%

48.1%

5,248

105.1%

57.9%

每日平均量
(63天的總數)

19,904
(1,253,965)

84.6%

93.3%

1,940
(122,235)

132.7%

82.4%

4,582
(288,690)

118.6%

68.8%


  三個專頁於發佈消息時,很多時都會加上編輯意見,或編輯撰寫一個附加的新標題,而這些標題都含有主觀字眼及個人立場,例如:「直幡,你能拆走;信念,卻永植我心」。蘋果日報專頁的編輯感覺較大眾化,多用口語、潮語、表情符號等,感覺較像一個用戶。明報即時新聞專頁的編輯多用反問或暗嘲的方式對報導的事情作評論,間中也對讀者作提醒及呼龥。香港獨立媒體專頁的編輯則文句簡短,意見不多。


社交媒體的不同角色

  社交媒體在佔領運動中,主要發揮了五個作用。第一,它和傳統媒體可以互補不足。兩者起到相輔相承、互相影響的作用,大家有不同媒體特質,配合之下能更立體、更多角度報導事件。新聞媒體利用社交平台能有效開拓讀者群,照顧不同受眾的需要。社交媒體特別針對年輕一代,符合他們的媒體使用習慣,讓他們從傳統媒體以外的渠道獲得有關佔領運動的新聞。它補充了傳統媒體發佈時間的不足,即時為讀者提供最新的現場資訊。社交媒體有「去中心」(decentralized)與分散式(dispersed)的信息發佈特性,提供更多元的角度,能在現場重組一幅較全面的圖畫。

  第二,社交媒體提供了表達立場及交流意見的平台。有別於傳統媒體,社交媒體能有效建立社群互動。在社交平台上,新聞媒體的立場更見鮮明。三個社交媒體的部分帖子會附有編輯的意見,當中都包含主觀字眼,如「我們的香港,不容黑暗污衊。來,向世界展示,香港人絕不屈服」。編輯亦會利用社交平台的留言功能,回應讀者對該報導的意見,如蘋果不時回覆讀者的提問及補充資料,也有一些沒什麽意義的佻皮留言以搞氣氛。讀者可以透過社交媒體表態支持或反對佔領運動,例如他們會以按讚好相關的帖子,或就報導內容和相關議題作回應。

  第三,社交媒體增加了資訊的流通。一些社交媒體作為傳統新聞媒體的延伸,可以繼承傳統新聞媒體(相關公司)的公信力,因此社會人士對它有一定的信任。透過社交媒體的專頁獲得的消息,可信性會較高,有助現場人士辨識謠言,減少造成恐慌的機會。社交平台中的分享功能,讓讀者與自己的朋友社群分享相關的新聞內容,可以有一傳十、十傳百的作用。社交媒體不受地域限制,海外人士可以輕易透過它接收佔領運動的相關資訊,令運動得到世界各地人士的關注。

  第四,社交媒體帶動年輕人關注本地新聞。我們發現佔領運動發生後,訂閱三個社交媒體專頁的人數均有增加。由於這三個媒體並不只報導佔領運動的消息,也會報導其他本地新聞,這些新聞會出現於訂閱者的個人主頁上,從而令受眾接收更多其他本地新聞資訊。

        第五,社交媒體推動市民參與社會運動。透過社交平台,不同的新聞媒體從不同角度和立場,向市民發放有關佔領運動的資訊,市民因而更方便地獲取多方面資訊及形成自己的看法。在資訊充足的情況下,市民可選擇支持或反對佔領運動,從而有利於他們參與其中。


展望社交媒體的未來

  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高科技載體日漸普及化,是造就社交媒體高速發展的一個主要因素。由於現今教育普及,新時代的市民對於高科技產品的接受程度十分高。

  社交媒體的性質有助推動其自身的發展。社交媒體的傳播速度比傳統報紙媒體高,而且社交媒體的覆蓋率廣,不受地域限制,網絡信息流動快速,使世界每個有網絡覆蓋的地方均可獲得即時資訊。社交媒體提供平台給予讀者,讓他們可以就報導的事件發表自己的意見,增加讀者與編輯的互動,及讀者與讀者之間的交流。社交媒體平台的自由度高,可以通過不同的模式為受眾者提供資訊,而讀者發表意見也不單限於文字。網絡上的資訊來源多,也可以較全面,這方便社交媒體對某些事件作詳細說明。

  隨著電子載體的普及化及更多人使用社交媒體,企業投放於社交媒體上的廣告費也可能增加,這對維持社交媒體的營運有一定幫助。但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社交媒體要面對不同的挑戰。首先,它的受眾多是年輕人,如何吸納其他年齡組群(特別是長者)是個重要課題。其次是資料來源的可信性。公民記者的湧現,令資料來源的可信性成為問題。媒體用家互動的質素也難以保證,因為很多留言均採取對罵形式,認真的討論比例不高。最後,社交媒體能否有穩定的運作資金來源,是將來發展的關鍵,因為有些企業可能認為,投放在社交媒體的廣告宣傳效益不高。

下載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學生反修例運動中網絡關係解體的實證調查

宋昭勛、吳靜、胡欣立
2021-01-11

警隊與社交媒體

黃子健、馬偉傑
2017-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