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議會選舉票站調查的啟示

2003-12-15
 
二零零三年區議會選舉已經舉行,但所引發的相關議題仍未止息。當中涉及新聞傳媒的角色、區議會的功能、香港政制的發展、「七一」遊行的效應、特區政府的表現,及各政黨的進退得失。

大家從這次選舉的投票率、各黨派的當選比例、個別候選人的勝敗,可以看到香港政治生態的變化走勢。但如果要作仔細的分析,就要有科學的調查數據。一如過往,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在這次區議會選舉中,進行了大規模的票站調查,得到很多有用資料。筆者獲該計劃的主持人鍾庭耀博士允許,使用有關資料以寫成本文,特此致謝。

本文希望從調查所得的數字,了解幾個大家都關心的問題。所得的答案可能與大家心中的想法相近,但有了科學的數據,對釐清問題、消除誤解和取得共識都有好處。


傳媒重要但非最重要

第一個問題是新聞傳媒在這次區議會選舉的角色。有人認為,香港新聞界的影響力很大,例如在「七一」遊行中鼓動市民上街,在選舉中又明顯支持民主派,對其他候選人不公平。「空降」觀龍選區的何秀蘭能夠險勝葉國謙,除了得到一群著名大律師的大力支持外,傳媒也可能發揮了作用。這個說法是否符合實情?讓我們看看票站調查所得的數據。

表(一)列出選民從哪個途徑認識所選的候選人,其中有一千三百多名被訪者的初步總體數據,也有觀龍及錦屏這兩個選區的完整數據。整體而言,選民如何認識屬意的候選人,主要是靠競選宣傳品及選舉論壇,其次才是傳媒,第三是候選人及助選團的親身接觸,而過往的議員身份也有些作用。

細看傳媒的類別,報刊與電視分別佔百份之十一及十,而電台只佔百份之一,可見文字媒體與電視的影響力平分春色。在錦屏和觀龍兩個選區,梁國雄和何秀蘭的確得到傳媒之助將訊息傳遞給選民。蔡素玉也有一定的傳媒曝光率,但葉國謙和黃成光在這方面較為吃虧。

港大民意研究計劃還對山頂、美孚南、坪石、樂翠、火炭及大水坑這六個選區,投放了較多研究資源。結果顯示,並非所有民主派候選人都能獲傳媒青睞。以上述的傳媒途徑比例計,何俊仁是百份之廿一,林森成是百份之九,王德全是百份之九,陳景輝也是百份之九。只有蔡耀昌例外地獲百份之四十八,而且主要的曝光是來自報刊。(梁國雄的曝光卻是靠電視。)

傳媒面對太多選區,只能選擇性地報導選情。只有重量級的候選人、有重大政治意義及競爭激烈的選區,才可吸引傳媒的注意。傳媒的注意力主要是看候選人的新聞價值,其政黨背景或政見不一定是主要因素。何秀蘭、梁國雄及蔡耀昌是例外而非常規,其他民主派參選者就沒有那麼「幸運」。而且香港報章的立場各異,不能說它們聯手支持一方打擊另一方,而電台電視就要遵守選委會的嚴格規定,不可能有明顯偏向。其實傳媒曝光有好有壞,抹黑報導往往比正面報導更吸引,加上選民有判斷能力,資訊渠道也非單一,所以說傳媒有相當影響力,但並非如一些人所想那麼大。


選民凸顯區選政治意義

第二個問題是選民基於何種因素來投票。從表(二)可見,六成選民在區議會選舉中,仍是以民生政策為主,但有近四份一的人則考慮政治取態。調查也有詢問投票人是選擇個別候選人還是個別政黨,兩者的比例分別是百份之五十四和廿八(未列於表二)。可見政治或政黨取態確有影響但非最主要因素。例外的是梁國雄和何秀蘭,他們的政治訴求明顯重於民生政策。

在被訪者中,三成人曾參加「七一」遊行。投票給梁國雄及何秀蘭的人,曾參加遊行的比例很高。此外,這些選民也較多認為,「七一」遊行令市民的投票意欲增加。超過八成的被訪者贊成在零七年普選特首,及在零八年全面普選立法會。在投票給民主派候選人的選民中,這個比例更接近百份百。整體來說,近六成投票者不滿意特區政府的表現,滿意者不足一成。而投票給民主派的人,不滿政府表現的更高達八成或以上。

從上述數字可見,市民在區選投票中,雖然仍重視民生政策和候選人的往績,但愈來愈多選民關注候選人的政治取向,並明確表示「七一」遊行是影響因素。更多人對民主進程有要求,認為要加速普選特首和立法會。有些人所投的是抗議票,因為他們不滿特區政府的表現。從數據推算,如果黃成光沒有參選,梁國雄應可擊敗蔡素玉。


年青及中產者重民主訴求

第三個問題是投票給民主派的是甚麼人。正如大家所料,支持梁國雄、何秀蘭等的選民中,年青人、有宗教信仰、高教育水平、專業及行政人員的比例均較高。他們有些只在投票日之前的幾天才做決定,並較多投票給民主派的候選人。可以說,這次區議會選舉給我們的啟示在於:更多年青人和中產者參加選舉,推高了投票率,增加了民主派的議席,表達了民主訴求,並向政府及其同盟者再一次發出了警號。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學生反修例運動中網絡關係解體的實證調查

宋昭勛、吳靜、胡欣立
2021-01-11

警隊與社交媒體

黃子健、馬偉傑
2017-05-08

2016年度新聞與社交媒體使用行為調查

馬偉傑 周展樑 葉詩穎 伍淑冰 梁俊仁
2016-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