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博客」看個人化寫作的社會性實現可能

2007-06-14
  個人化寫作的社會性問題這個題目有點拗口,所以先略作闡述。所謂個人化寫作,這裡特指在各種Web 2.0應用功能環境下,寫作者進行寫作的動機、習慣和風格,無需受到傳統大眾媒介的制約 - 無論是技術平台(即發表的媒介),還是資訊流通過程中的把關。今天,個人化寫作的概念其實不單純指傳統意義上的寫作(如「新聞寫作」語境下的「寫作」含義)。更廣泛意義上說,除了常見的博客和BBS上的帖子以外,所有來自用戶的內容(即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都可以視作是個人化寫作的產物,包括各種用戶原創的留言、評論、貼圖、微視頻片斷,甚至參與的各種投票(如Digg中的dig,YouTube中的各種rating)和社會性標籤(如del.icio.us)等。典型的、也是比較重要的一類個人化寫作,即是如今發展迅速的博客(blog)。本文主要以博客為例來闡述。

  所謂寫作的社會性,嚴格說來,固然可以從多個維度來進行界定。本文為論述方便,則特指寫作內容的社會輻射或影響。比如,一個博客(blogger)所寫的一篇博文(blog),如果它不僅理論上能為社會上其他人所讀到,而且實際上,也的確有相當多的其他人對它進行了閱讀甚至回饋,則可以說,這篇博文具有社會輻射或影響。作為個人化寫作的博客行為(blogging),由此便具有了社會性,即本文所謂的「寫作的社會性」的實現。

  個人寫作的社會性這個話題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從個人出版的角度看,博客以及其他Web 2.0的各種應用,固然代表了內容或文本生產機制的一種革命,但這種機制上的革命性實現,卻有賴於文本生產的個人性和其影響的社會性的有機對接。換言之,個人化寫作和發表的各種方便條件,只有導致了社會性的閱讀行為,才真正具有革命的意義,才真正算是對大眾媒介時代內容的中心化生產模式(即由大眾媒介機構生產內容,大眾消費內容)的一種補充,甚至顛覆。個人化寫作一旦具有社會性,便在本質上,成為一種社會性寫作。

博客的草根性

  個人化寫作並不自動具有社會性。首先,大部份博客的草根性,決定了其自生自滅而少受人關注。在博客發展開始起飛的二零零四年,美國一家調查公司Perseus Development Corporation發佈了一份關於博客的調查報告,第一次以詳實的資料揭示了所謂的博客冰山(the blogging iceberg)現象。根據Perseus公司首席運營官(COO)Jeffrey Henning的描述,博客世界(blogosphere)中的大部份博客,其實「很少人看,而且很快就被博主晾在那裡不再更新」。真正經常更新的活躍博客,從數量比例上看,其實只是「冰山一角」。這裡,「很少人看」和「很快放棄更新」放在一起描述是有道理的。

  二零零五年七月,國內著名門戶網站搜狐(sohu.com)的IT頻道組織進行了首屆中文博客調查,筆者有幸擔任本次調查的特別顧問,參與其調查問卷設計並負責進行資料分析。根據這次調查的資料,我們對影響博客寫作的可持續性問題進行了研究,發現影響博主在博文寫作上的時間和精力投入的最重要因素,乃是其所感受到的「社會期望」。換言之,社會化寫作的博主,即那些關注或在意他人對其博文的評價和感受的博主,其博客寫作更容易堅持下去。這本來也是和blog作為一種「社會性軟體」的特性相吻合的。對此,Henning精闢的指出,很多博主在寫作時,其實是不同程度的意識到其讀者的存在,並有意識的為這些讀者而寫。但他同時強調,對大部份博客而言,其讀者數量其實是很少的,即所謂的「微讀者」(nano-audiences)。因此,博客這種技術應用,儘管理論上具有對草根民眾賦權的潛力,但能否真正實現,則是另一個問題。

  這自然和資訊時代的資訊超載有關係;而資訊超載則和資訊生產量的爆炸式增長密切相關。就博客世界的發展情況言,根據權威的博客搜索引擎Technorati在二零零六年第三季(九月份)發佈的博客調查統計,全世界的博客每天新發貼量已達一千三百萬條,即每小時發表的博文數達到五千四百篇,增長驚人,並且還在以每二百三十天(約七個半月)翻番的速度增長。這樣海量的內容和資訊,伴隨著的是人們一天能夠花費在網上內容閱讀時間的有限性,以及人們處理資訊能力的有限性。因此,至少在中文博客世界中,一篇博文能否被其他人看到,很大程度取決於其能否出現在博客託管商(BSP,blog service provider)的主頁上,以及在主頁上停留時間的長短。只有出現在主頁上的博文,才對這個BSP的所有讀者而言是可見,從而才是存在的。否則,便只能依靠相關博主自己的社會關係網絡來提供閱讀途徑,如通過各種友情鏈結等。而這種被動獲得點擊的機率從統計上而言是很低的。據Pew Internet & American Life Project的最新調查,42%的博客其日點擊量不到十次,另有32%的博客,日點擊量不超過一百次。因此,至少從博文的被閱讀情況看,相當部份的博客寫作並未實現社會性。

  最後,個人化寫作未能實現社會性,也和不少博主的寫作目的有關係。如果一個博主本身的寫作目的只是自我表述,則其完全可以安於自娛自樂的個人化寫作狀態。對他們來說,個人化寫作未必需要轉化為社會化寫作。
  
個人化寫作的社會性實現途徑

  雖然未必每一個Web 2.0 的用戶都追求寫作的社會性,但無疑,Web 2.0 的各種應用,其對社會發展和人們日常生活的意義,很大程度上卻來源於其所賦予的個人化寫作的社會性實現潛力。就博客寫作言,一篇博文要想獲得較高的關注度和點擊率,最主要取決於以下兩個因素:

  一、博主本身的努力。這裡,首先是博主所積累的人氣和聲望。同樣一篇博文,出現在不同的博客中,其受到的關注度可以有很大不同,之間主要的差別,來自於不同博客的日常點擊量水準的不同。如果把一個BSP下的所有博客看作是一個社群的話,社區中那些知名博客,大抵相當於意見領袖,其某種程度上,具有為博客社區提供或設定議題的作用。除了博主本身在博客社群中的知名度和號召力以外,博主本身的一系列主動推薦、行銷活動,常常也有不錯的效果,主要包括交換鏈結、通過在其他點擊量較高的博文後面進行評論並以此吸引他人的關注、主動向其他人發送自己的博客鏈結等方式。

  二、BSP的針對性推薦。博客網站通常會有專門的編輯對其博客的發文情況進行監察,一旦發現有特色或優秀的博文,編輯通常會加以推薦,包括把帖子放到合適的板塊中並設定較長的駐留時間,以及對博文的標題進行編輯修改,以吸引更多人的關注。國內著名的新浪名人博客、和訊博客等,無不如此。在強調資訊生產和獲取的民主性、自主性時代(最典型的代表是所謂的Digg模式,即線民兼任網站的義務編輯,通過線民對有關帖子進行褒貶投票來決定首頁文章的選擇),人們對於資訊整理的需求,卻是有增無減。博客編輯的作用,看似一種對資訊之間關注度自由競爭的干預,但實際上,卻也起著為用戶相對有效的整理資訊的作用,並以此推動一大批個人化寫作的博客實現其寫作的社會性。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學生反修例運動中網絡關係解體的實證調查

宋昭勛、吳靜、胡欣立
2021-01-11

警隊與社交媒體

黃子健、馬偉傑
2017-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