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反思 — 本地blog向前發展的必要步伐

2007-06-14
十多位本地熱心的bloggers在聚會上作交流討論。
國內博客發起的「多背一公斤」社會運動,可謂bloggers的典範。
  隨手在互聯網搜尋器鍵入「我思故我在」,很容易發現,當中許多條目都指向了不同的blog(香港一般叫做「網誌」,內地名之「博客」,台灣稱作「部落格」),一來是因為不少bloggers (blog的作者) 引用了這句哲學名言作為blog的名字,二來是blog數量急速增長,閱讀者眾,blog與blog之間的相互連結大幅增加。部份著名搜尋引擎自動將相關關鍵字的搜尋結果,連結至含有這些關鍵字的blog文章中,又進一步推高了這些blog文章在搜尋結果的排名。

  這也是blog在極短時間打進了互聯網生活的佐證:你有試過使用搜尋器時,首數個結果條目指向的,都是blog的評論文章嗎?若你輸入的是與「資訊科技」相關的關鍵字,現象會更加明顯,技術研討文章之眾,較幾乎所有傳統媒體更細緻,更無孔不入。

填補傳統媒體不足

  Blogger寫作題材、角度多元化,在許多方面也實在填補了傳統媒體之不足。《東南西北》(http://www.zonaeuropa.com/weblog.htm)、《踢爆香港傳媒》(http://hkmediabuster.blogspot.com/)、《刁民公園》(http://diumanpark.mysinablog.com/index.php)是三個以時事為核心題材的blog,但採取了截然不同的目標和取向。

  《東南西北》作者宋以朗每天閱讀的報章數目多得叫人咋舌,他抽取了當中部份具價值的報導,綜合翻譯為英文在blog上發表,志在令英語使用者的世界,可從本港及內地的角度,了解在香港、內地、台灣等地發生的事情。《東南西北》在外國媒體具一定影響力,外國報章報導「巴士阿叔」事件,即始於《東南西北》的翻譯。

  《踢爆香港傳媒》開宗明義是要批評香港傳媒。要對事物作出有力的批評和反思,最重要的根本就是知識與資訊,由二人合寫的《踢爆香港傳媒》正引用了許多外國報章或聯合國等官方渠道的資料。最近談論得較熱烈的是環保題材,環保份子看後極可能嗤之以鼻,但只要把眼光放遠一點,也不失是一個反思良機。況且,作者行文方式清楚告訴讀者,他們著實在資料搜集方面下過功夫,在本地新聞媒體主要倚賴數個通訊社為消息來源的情況下,實是很好的補充劑。有趣的是,批評別人的blog也惹來大量別人的批評,可惜能以理服人的留言,在在少數。

  《刁民公園》無獨有偶,也是二人合寫的blog,同樣是小罵大幫忙。諷刺抵死的文筆,又是另一種吸引力。

  Blog不論怎樣五花百門,如何拓闊知識視野,端的還要看閱讀社群如何運用。部份網誌儘管甚具水平,但題材卻非「香港人那杯茶」,文章好是好,閱讀人數卻沒成正比增加,網誌《歐洲動態》即為一例。

  在互聯網世界,瀏覽量把網誌的受歡迎程度,清晰地透過硬生生的數字彰顯出來。一般而言,本土網誌的文章,能有二、三千瀏覽次數已算是了不起,影響力更難與傳統媒體相題並論。去年年中,傳媒爭相報導「巴士阿叔」短片,有人說是彰顯了Web 2.0 應用的好例子。但零六年「巴士阿叔」短片由流傳至報章刊載,相隔了數個星期,在這段時間看過短片的人不在少數(包括筆者在內),但卻沒有激起熱烈的話題,直至傳媒廣泛渲染。去年四月底筆者適逢主持的香港電台節目《周末e科net》告一段落,在出席一班經常在網上留連的主持人聚會中,大家也談到了「巴士阿叔」,話題只是輕輕帶過而已,又那裡能預計數星期後,竟然看到心理學家在電視新聞中分析「巴士阿叔」包含的社會現象?真正使「巴士阿叔」走紅的,還是傳統媒體。

推動網民能力

  「每一個blogger也是一個記者」這句話,自blog開始流行之際已高唱入雲,但卻沒有凝結成水點落下,滋潤每個互聯網使用者。也許是因為香港並沒有如內地般,讓blog新聞迅速成長的土壤- 受廣泛控制的傳媒。內地著名博客毛向輝較早前與本地傳媒分享內地博客文化發展時,就清晰地指出,很多網民都會藉著blog去傳遞和汲取傳統媒體不能賦予的消息。重慶的釘子戶是其中一個例子,官方禁止傳媒報導重慶釘子戶,有博客卻以身犯禁採訪戶主,閱讀流量瞬間暀氶C而由博客發起的「多背一公斤」(http://www.1kg.cn)社會運動,更是許多有志發展blog文化的本地bloggers的典範。

  人數愈多,影響力愈大,定律不變。內地博客之眾、討論深度、推動網民的能力都遠較本地的強得多,但博客在內地依然是小眾。若以自身直接看過或認識其主人的blog為一層,第一層blogger看過的blog為第二層,如此類推,毛向輝相信內地現時的博客,也不過發展至三、四層已而。等等,中文博客不是有五百六十萬個嗎?(網誌搜尋引擎Technorati監察到全球有八千四百萬個網誌。而在零六年底,有8%網誌是中文撰寫的,但礙於語言編碼,中文網誌數量肯定遠超此數。)是的,與香港一樣,bloggers很多,但大部份blogs並沒有溢出現實生活的社交圈子,只充當與朋友分享生活的網上日記。

到底甚麼是Blog?

  談到這裡,又回到了一個老問題,到底甚麼是blog?二零零五年四月,香港一些bloggers發起了「blog is blog」簽署運動,認為blog不單是網上日記。今年初,同一個討論,又再在本地較活躍的blog社群中出現,有的甚至將矛頭直指一個被標籤為網上日記搖籃的BSP- Xanga,認為Xanga不是blog。反正是一個不可能有結論的討論(有結論才可怕),討論過後,bloggers也不見得會深究,但這種不斷的自我反思,正是本地blog向前發展的必要步伐。個人而言,blog可以是任何形式,但言之有物,理性探討、話題容易引起共鳴一類酷似報章專欄的blog,是blog能在瞬間躍升的關鍵。大部份bloggers是無心插柳,隨心而行,沒有計較成敗得失......。但當所寫的blog閱讀率高、稍具名氣之際,領導的責任隨之而來,再進一步就是著名blogger《網絡暴民》所說:「以個人之力影響社會,改變世界。」

  總之,blog提供了一個讓每個網民自由參與影響社會、改變世界的途徑。能否?後話了!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學生反修例運動中網絡關係解體的實證調查

宋昭勛、吳靜、胡欣立
2021-01-11

警隊與社交媒體

黃子健、馬偉傑
2017-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