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素養論壇:通識、考評、媒體

2009-06-15

  二零零九年五月廿三日,香港互聯網協會連同香港教育城、香港教育學院跨學科及通識教育研究中心、香港媒體教育資源網、《香港經濟日報》通識教育版及IT呼聲合辦了一個名為「媒體素養論壇:通識、考評、媒體」的活動。哀哉!星期六早上,在偏遠的數碼港,還碰上傾盆大雨…… 身為分享嘉賓兼協辦單位代表,我作好了「講人自講」的心理準備。喜出望外,論壇竟有近一百五十人出席,當中包括不少教師、家長及資訊科技業界。這有賴主辦單位夠號召力之外,也因通識科夠「惹火」。

在通識科實踐探究學習的困難
  香港推行的新高中「通識科」難題衆多,此處不贅,我也無意簡化實際操作上的困難。在此只粗淺地點出一個關鍵問題:「探究學習」──這個課程文件中多番強調的核心元素。 教育局課程文件中關於「探究學習」的部份其實並不淺白易懂。《通識教育科課程及評估指引》所描繪只的是靈活的教學安排 (頁49-50),而非「學習」的內部邏輯及進程 。文件中的十多項「學習目標」(頁96-98) 是指導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制訂考評準則的極重要指標。不幸的是,這些「目標」卻有點重覆散亂,例如,項目viii (運用多角度、創造力和恰當的思考方法來分析議題……)、ix (從不同角度來詮釋資料……) 及x (在處理不同議題時,能考慮和評論不同的觀點……) 的意涵明顯重疊。再者,每項「目標」亦涉及多個子項,例如,單是目標viii 便涉及了「多角度」、「創造力」和「恰當的思考方法」三個可圈可點的子項。可以想像,教師(及考評局) 根本難以單靠這組「學習目標」演繹出具體清晰的考評準則。政策文件的關鍵章節如斯這樣,隱約暗示了通識科的「問題」,除了是因為部份教師「功力」不足之外,也可能涉及更根本的結構性因素。

  我在校本支援工作的經驗中,看到老師對「探究能力」持守不同理解及評核準則,就是連同校老師在面對同一課程時也有截然不同的處理。多元化的校本演繹會否發展成零碎孤立的家家「大煉鋼」?基本上,探究學習涉及目標為本的課程設計方法。教師需要定下預期達到的「學習目標」及設計「學習進程」,從而逐步引領學生掌握特定的能力及內容。學習目標不一定要從甚麽大理論而來,但這至少應該是學生能理解、能掌握的範疇 (如中英文科的聽、說、讀、寫等能力範疇)。學習進程不一定依循年齡及班級,但任何一門技巧及知識系統總會有一些內部邏輯 (如我們不建議「未學行先學走」,當中考慮的是能力上的層級,而不是哪個年紀才應該開始學走的問題)。學術討論中不乏一些可供參考的能力框架,有助演繹及評估通識科的探究學習,例如SOLO評估層階、Bloom 的能力框架、資訊素養、媒體素養等等。我們可否靈活運用一些有實踐基礎的能力框架, 而毋須太苦惱辛勞地校本研發?

媒體素養是否可取的參考點?
  在新媒體環境中,媒體文本與媒體科技密不可分。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這門知識十分配合通識科的考評要求,精簡地涵蓋個人在處理各類議題時 (包括課堂活動或獨立專題探究) 需要具備的能力 (見下表)。

  課程文件中提及的三個議題探究「階段」 (1.掌握資料、2.明白內容、3.作出判斷並實踐), 與上述三個媒體素養範疇 (1.取用資訊、2.理解信息、3.表達意念) 非常配合。香港的教育工作者可以進一步整理出適合香港學生的指標,我們可以共同編訂各範疇所涉及的能力及任務,例如,「取用資訊」應包括引用資料的規矩、基本的搜尋技術等等;「理解信息」應包括文本理解、文本比較等等;「表達意念」應包括如何用精練文字表達論點、如何有趣味的媒體作品凸顯觀點等等。在釐清各能力範疇所應包括的能力後,我們更可以共同商議每個範疇中那些能力的層級,例如,在「取用資訊」的範疇中,引用資料的規矩可以是基本的要求、高階搜尋是較高的要求、批判地篩選資料來源是更高的層次的要求。如是者,教師可以發展出有集體共識的框架並作出校本調適,繼而預期初中生及高中生應該分別展示怎樣的能力。

理解信息及表達意念
  《香港經濟日報》記者丘曉東跟我們分享了不同的取用資訊途徑、介紹了一些互聯網進階搜尋方法。我尤記得他在分享中說:「獲得資訊的途徑分別不大,大家都能踏進參與討論的門檻,區別在於取用資訊的能力」。這清楚指出,在相同的硬件設施下,個別學生的媒體素養差異可以令學習成果有天淵之別。

  聖公會諸聖中學梁若璋老師認為媒體往往只呈現部份事實,要掌握「真相」,必須比較各種媒體表述,保持敏銳度,多角度分析資料。梁老師用實例指出不同報章在處理同一事件時總有不同的處理手法,他運用課堂討論點出同學們閱報的盲點。

  陳慧盈及陳家泰從前在佛教黃允畋中學校園電視台中獲益良多,媒體製作活動促使他們探討問題,主動尋找答案。他們目前在大學進行專題研習時是駕輕就熟,卓越的媒體製作技術亦為他們的研習報告生色不少。

  當天參與討論的嘉賓還有香港互聯網協會主席莫乃光先生、IT呼聲梁兆昌先生、漢華中學通識教育科主任嚴志峰老師、香港媒體教育資源網主席李榮輝老師、香港教育城計劃主任倪柏駒先生、香港創意共享的蘇孝恆先生等等。

  媒體素養絕非什麽妙藥靈丹,但當中涉及的概念與方法應該有助提升通識科探究學習的「可操作性」。對教師而言,明確簡潔的概念框架能有助同工凝聚及篩選教材。對學生而言,媒體素養能在配合考評準則的前提下,提供一些能幫助他們精簡扼要地掌握自己在學什麽、操練什麽的實用指引。誠然,這裡帶出的觀點仍然粗疏,唯盼拋磚引玉,讓業界有更多角度去探討通識科的困難與機遇。


(*註:有關「媒體素養論壇」的活動記錄,可參閱:http://hkmediaed.blogspot.com/2009/05/itvoice20095-2333-web-2.html)

媒體素養的主要範疇
(參英國通訊辦公廳的定義及香港媒體教育資源網的翻譯) 相關的議題探究過程
(參《通識教育科課程及評估指引》頁70) 相關的通識考評目標
(參《通識教育科課程及評估指引》頁96-98) 取用資訊 (Access)
例如:掌握網上搜尋技巧、善用工具協助資料搜集、認識科目入門點、擬訂探究/搜尋方向等等。

議題探究階段 ( I ):掌握事實、理解現象、澄清概念
學生需要對科目的主要詞彙的基本認識、在探究議題時透過掌握資料作概念性的觀察、搜集處理數據的能力等等(課程文件頁96-98,第i、ii、xi、xii 項)。
理解信息 (Understand)
例如:解讀媒體資訊、比較各種媒體表述、多角度分析、解構媒體事件、活用資料管理工具等等。

議題探究階段( II ): 明白有關的分歧和衝突
學生需要在研習當代議題時應用相關的知識和概念、辨識事實資料中所闡明和隱含的觀點、從不同角度來詮釋資料、評論不同的觀點、分析數據和作出結論等等 (課程文件頁96-98,第i、ii、xi、xii項)。
表達意念(Create)
例如:回應時事、監察傳媒、發佈消息、製作專題報告等等。

議題探究階段 ( III ): 進行反思、作出評鑑、判斷、探求出路、付諸實踐學生需要清楚和準確地以簡明、合乎邏輯和具系統的方式來表達意念(課程文件頁96-98,第xii項)。
下載
相關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學生反修例運動中網絡關係解體的實證調查

宋昭勛、吳靜、胡欣立
2021-01-11

香港財經新聞教育模式

宋昭勛、吳靜、趙應春
2016-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