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家書@20220122】科大工商管理學院資深副院長、商業統計及營運學系講座教授 許佳龍
2022-01-22

科大工商管理學院資深副院長、商業統計及營運學系講座教授 許佳龍——推廣電子支付 需要先了解市民消費習慣

*標題由編輯所加

張老師,您好:

久未問候,想你工作一切順利,身心康泰。最近,政府推出第三期消費券計劃,相信你也收到款項,開始用電子支付消費了。

關心金融科技和金融服務普及化的人都會留意「普惠金融」 (Financial inclusion)的發展趨勢。所謂普惠金融,是聯合國於2005年提出的金融服務概念,意指普羅大眾均有平等機會獲得負責任、可持續的金融服務。舉個例子,有電訊商於 2007年在非洲大陸推出一項行動支付服務,容許用戶經由一般手機發出短訊給收款人,對方就能夠收到付款,完成支付。這是一個很簡單但有效的應用,因為未能取得銀行戶口或支付服務的人,可以另闢蹊徑,用普通的手機透過網絡平台,便可以取得傳統金融行業提供的支付服務。

看到這個例子,似乎令人以為推廣流動支付輕而易舉,只要有一個手機和手機網絡提供服務、就可以很容易把流動支付普及化,尤其看到內地,電子支付幾乎已做到全民普及,於是反觀目前香港使用電子支付的情況,不期然產生疑惑,為什麼電子支付在本港的發展迄今還是那麼「落後」?

最近,我們和本港一家大型零售集團做了一項研究,得到一些有趣的發現。據調研的分析結果顯示,有近三成交易仍然透過現金進行支付。誠然,用電子支付那麼簡單,既不用攜帶現金,也省卻了找續麻煩,為什麼香港人到日常大型零售店,仍然用現金支付?是香港的服務供應商沒有提供足夠的電子支付渠道?是電子支付應用程式的選項不多嗎?還是大眾使用電子支付缺乏誘因?

除了誘因,我們發現其餘的因素都未能成立,因為和我們合作做調研的零售集團,幾乎提供了在香港可以使用的所有電子支付選項,包括信用卡,八達通,和其他手機流動支付系統。

我們的研究也發現,不用電子支付的因素,與年齡、學歷和性別無關,其中一個有較大相關性的因素,是交易的銀碼。銀碼愈小,傾向用現金的人數比例愈高;銀碼愈大,使用現金支付的比例則慢慢減少。

這些發現仍未能圓滿解答我們的問題,因為電子支付的其中一個原意,就是為了方便小額的交易支付,如八達通本身,就有一個儲值上限。

用不用電子支付,按我們的初步推測,很大機會是和習慣有關。香港人很習慣帶現金、甚或對使用電子支付有一些憂慮,包括結算會不會出錯?用信用卡會不會超出信用限額或忘記付款而需要支付額外利息?林林總總,故而始終無法改變使用現金支付的習慣。

還有,香港人與外國人有一個不同的消費現象。外國人喜歡用信用卡,就算朋友間一起在餐廳用膳,各人都慣用信用卡支付,各自支付自己的部分,而餐廳亦十分接受「分單」,「各付各的費用」,但在香港,相信沒有商店或餐廳接受這種支付方式;而且不少香港人都有一個感覺,認為小額交易用信用卡支付並不受觀迎,令使用現金支付的習慣更形根深柢固。

今次政府推出電子消費券,對一些過去沒有使用電子支付的市民,學懂如何使用,無疑有一定作用,但即使下載了電子支付應用程式、懂得使用支付應用程式的人,未來仍然有機會傾向使用現金,很明顯,普惠金融概念在香港這場景並非只涉及提供服務這麼簡單。

那如何改變人們使用現金支付的習慣?我相信首先要了解市民用現金而不用電子支付的誘因是什麼。推廣電子支付,不是一個只需提供電子支付交易方便的課題,重點是要明白市民的生活習慣,了解他們採用消費支付方式的思慮和誘因,設計出一個包含方便性和經濟性的電子支付生態系統,從而慢慢扭轉市民傾向使用現金支付的習慣。

另一方面,只提供電子支付交易系統並不足夠,我們亦必須提高交易配套,如呼籲商戶鼓勵顧客用電子支付進行小額交易,及保障顧客用電子支付後遇上糾紛的權益,都可能是有效推動電子支付的方向。

張老師,希望你看完這封信後,對電子支付的普及有進一步認識,我們可以一起提升其好處及日常生活的應用。

 

祝好

 

佳龍

2022年1月8日

【聲音完全版】


【香港家書】

香港電台第一台FM92.6 - 94.4​星期六早上九點至九點二十分

主持:陳顥之、張鳳萍
編導:陳顥之、張鳳萍
監製:林嘉瑜

學者、議員、官員及社會人士透過書信形式,分析社會現象,細訴個人感受。

專題分類:專題文章
發表評論

最新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