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中學生的父母及老師:
開學數週,學生陸續返回學校上課,相信家長及老師們正在忙於適應暑假過後的生活。無論是學業上的新挑戰,還是學生的身心健康,相信你們都在努力地應對,想必也有不少壓力!
每年的九月、十月開學季,以及五月、六月的考試季,都是學生情緒健康面臨考驗的時期。今年亦不例外,近來接連有學生自殺或企圖自殺事件,實在讓人無比痛心。在我們心中祈願受影響的家庭、同學和老師能夠得到適時的支援的;同時,我們也不禁反思:作為成年人,我們能做些什麼來預防這類悲劇的發生呢?
中學生的精神健康一直備受關注,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兒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服務於去年11月至今年4月期間進行「2024年中學生幸福感調查」,向1,646位中學生收集問卷,了解同學們的幸福感、整體精神健康狀況、生活滿意度、自我批評及友善助人狀況。結果顯示,受訪學生的整體幸福感5分當中,平均只有2.63分 (滿分為5分),屬一般水平,僅有兩成學生的幸福感達到高水平。約兩成受訪學生出現中度至非常嚴重的抑鬱或焦慮徵狀,須要盡早尋求專業協助,而這班學生的幸福感,明顯比沒有或輕微抑鬱焦慮徵狀的學生較低,反映幸福感是情緒病的重要保護因素,讓人更能應對壓力,在逆境中變得更堅強,使患情緒病的風險也較低。
那麼,甚麼會減少學生的幸福感呢?根據這次研究,自我批評與學生抑鬱、焦慮及壓力徵狀呈高度正相關,表示學生越常自我批評,越易受情緒困擾,連帶幸福感也越低。臨床上,高度自我批評甚至與情緒病、自傷甚至自殺行為相關。說到自我批評程度,整體受訪學生在5分當中,平均得2.66分,屬中等程度;近六成更達到中等或以上程度,他們常常會批評及責備自己,。當情緒低落時,會覺得多數人比自己快樂、不斷怪責自己的不足、甚或容易糾結在出錯的事情上。
生活滿意度亦是幸福感的一個重要元素。當人對生活各方面越感滿意,越能體驗到的幸福感。根據這次研究,學生對「與朋輩相處」、「與家人相處」及「適應學校生活」這些生活範疇感到最為滿意,而對「學業」、「外貌體型」及「文憑試」最為不滿。從分析發現,「與家人相處」與跟學生的幸福感最有關係。這意味著,與其過度關注學業表現,不如更加重視家庭關係的改善,這反而更能提升學生的幸福感。
在香港這個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學生們難免會有彼此競爭的心態,這種情況往往會加劇他們的自我批評。作為家長,關心子女的學業成績固然重要,但若過於苛求或頻繁與他人作比較,反而會給孩子帶來更多的壓力。我們不妨更多地肯定他們的特點與優勢,並為他們提供表達感受的空間,這樣不僅有助於減少他們的自我批評,還能促進親子關係,紓緩彼此的負面情緒。
疫情已經過去了一段時間,但後疫情時代的影響仍然存在。近年來,中學生普遍面對更多的負面情緒、社交能力下降以及與同儕關係疏離的問題,這些壓力都有可能加劇他們的心理負擔。學校老師在關注學生學業成績的同時,也可以透過建立正向校園文化,舉辦放鬆紓壓活動、情緒管理課程及社交技巧訓練等,以幫助學生學習如何應對壓力與負面情緒。此外,增強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也至關重要,這能使學生在面臨困難時願意主動尋求校方的幫助,從而預防問題惡化。
除了學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社區的支援也同樣重要。我們建議學校及早將有需要的學生轉介至當區的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以便獲得持續的跟進與支援。此外,「醫教社同心協作計劃」等也可以幫助學生及其家庭更好地過渡至社區支援,提供如外展家訪及照顧者支援等服務,從而進一步強化學生及其家人的支持網絡。
我們也期望當局能鼓勵私營醫療機構參與推動精神健康的倡導,例如在診所提供相關的資訊,幫助市民從關注身體健康開始,更早地意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特別是在青少年群體中。
中學生正處於青春年華,作為家長和老師,我們都希望能夠在他們需要時伸出援手,支持他們度渡過難關。願每一位學生都能在愛與關懷中,擁有身心健康,活出幸福的人生。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 兒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服務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 兒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服務 單位主任馮澤棠
2024年9月21日
香港電台第一台FM92.6 - 94.4星期六早上九點至九點二十分
編導:陳健佳
監製:林嘉瑜
學者、議員、官員及社會人士透過書信形式,分析社會現象,細訴個人感受。
香港電台第一台FM92.6 - 94.4星期六早上九點至九點二十分
編導:陳健佳
監製:林嘉瑜
學者、議員、官員及社會人士透過書信形式,分析社會現象,細訴個人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