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家人:
你們好!早前在香港的赤洲發現了恐龍骨化石,這個消息在全城掀起了熱話,討論的話題包括古生物、化石以及香港的遠古環境等等。每當我聽到這些消息,心中總是充滿了興奮與懷念,讓我不禁想起在大學時期的地質和古生物課程。
回想起那段讀書的日子,教授在課堂上分享的知識對我來說是非常新鮮和吸引的。因為在進入大學之前,我完全沒有接觸過這些知識,所以上課時我總是全神貫注。這些學習經歷讓我對地質和古生物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近來和朋友們談及相關的話題,我感到非常慶幸,因為雖然在中學時期我們並沒有機會接觸地質,但大學的學習讓我有機會深入了解地質和古生物學。地質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科學,它運用物理、化學、數學等多種科學知識,幫助我們了解地球過去所發生的事件。透過地球科學的概念,科學家們研究各類已絕種的生物,並將他們的研究成果分享給公眾,這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我仍記得在學習地質的過程中,為了鞏固自己的科學基礎,我們經常要在實驗室和野外進行考察,實踐課本上所講的知識。這些涉及的科學範疇,包括物理、化學和數學等等。認識古生物和化石的形成,都是透過地質學的入門學習而來。雖然在過程中我們經常遇到日曬雨淋的情況,還有和同學一起挑燈夜讀的時候,但這種「體驗式學習」的方式使我鞏固了科學知識,直到現在都受益匪淺。因為這樣的訓練能夠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挑戰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學生時期的地質考察中,我們經常分組徒步,要在一到三星期內完成地質圖。這不僅僅是一項知識上的挑戰,還需要我們理解和認識不同石頭的特性,有時更會透過石頭的古生物證據來分辨它們的年齡和組別。我們還需要留意周圍環境的安全,做好時間管理、組員分工和每日行程的計劃,確保每個人都能安全地在晚餐前回到集合地點。行程結束後,我們會進行討論和資料整理,這些經歷讓我記憶猶新。
有兩個特別的經歷我至今難以忘懷。第一次是去荔枝莊考察,我們在一星期內根據老師的指導完成一個山頭的填圖。每晚我們都要計劃好第二天的路線,迅速了解附近環境,確保自身安全。我們必須堅守群體行動,並確保有足夠的通訊設施來匯報自己的位置和進度。這種訓練讓我們迅速成長,深刻體會到群體合作和安全的重要性。
第二次是去西藏考察的經歷。因為對環境的不熟悉,我很想向老師請教答案,但地質考察的過程在於觀察和邏輯思考,並沒有標準答案。這種學習方式和香港的傳統學習模式截然不同。起初,很多同學都不敢嘗試,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隊員,但經過三星期的考察,大家都建立了自信,並培養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我相信這些能力在科學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
地質學的相關學科與香港的發展密切相關。九十年代,香港開始培育自己的地質工程師,這使得曾經在香港造成重大災害的山泥傾瀉問題得以大大減輕。香港的土力工程因此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在地質考察中學到的問題解決技巧,同樣可以應用在年輕人的教育中。地球科學普及和化石教育,正是基於這個使命而存在的。
以前有人認為香港的自然環境不適合恐龍生存,但最近在香港首次發現恐龍化石的事件意義重大,這顯示香港的古氣候環境很可能適合恐龍生存,並且保存了恐龍化石,這解答了以往的一些科學問題。可惜的是,香港的課程中只有極少數提及地質及古生物學,我希望能夠鼓勵香港增加更多地質和古生物學的科普課程。
地質科學普及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僅能讓人正確理解眼前所見的現象,還能幫助人們認識未見的科學現象。作為一名地質學家,我非常希望能分享如何透過地質探究地球的歷史,了解地球的現象,希望下一代能夠具備科學基礎,去認識身邊的話題。
最後,趁農曆新年,祝大家身體健康,與蛇一般靈巧敏捷。
愛你的
Tammy上
2025年2月1日
香港電台第一台FM92.6 - 94.4星期六早上九點至九點二十分
監製:林嘉瑜
學者、議員、官員及社會人士透過書信形式,分析社會現象,細訴個人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