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靖韜先生:
您好!近日從媒體得悉您勇奪美國德州第十七屆「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金獎及觀眾大獎,成為首位於賽事中奪冠的香港音樂家,我特此致函,向您致以最誠摯的祝賀!您的卓越成就不僅為香港爭光,更激勵了無數本地音樂學生及愛好者,讓大家深信只要努力付出、堅持不懈,成功終將屬於有夢想的人。同時,您的經歷亦有力證明,香港絕非文化沙漠,本地同樣能孕育具國際水平的藝術家!
隨著全球化及多元文化的融合,香港作為國際都市,音樂教育也展現出多樣化及創新發展的趨勢。不僅注重基礎技能的培養,更強調藝術素養的提升與專業發展的支持。多所高等院校設有音樂系,提供豐富的本科及研究生課程,致力培育高素質音樂人才。同時,各類音樂比賽、演出與工作坊為學生提供了展示才華、磨練技藝的寶貴平台。許多音樂教師更積極推動跨界合作,將音樂與戲劇、舞蹈、視覺藝術等結合,拓展學生的藝術視野,促進多元藝術發展。
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傳承地,香港的音樂教育在弘揚傳統文化方面亦肩負著重要使命。粵劇、廣東音樂等本地傳統音樂在學校課程中佔有一席之地,讓新一代了解及傳承本土文化。同時,香港的多元文化背景也促使音樂教育融合不同民族的音樂元素,培養學生的文化包容力與認同感。
在全球音樂產業迅速發展的背景下,香港音樂教育愈發重視學生的創造力和批判思維的培養。鼓勵自主創作、即興表演及跨界合作,激發創新潛能。借助互聯網與數碼平台,學生能更便捷地分享作品,擴大影響力。展望未來,香港音樂教育必將在傳承與創新中不斷前行,培養具備國際視野和本土文化認同的音樂人才。
總括而言,香港音樂教育正處於不斷變革與發展的黃金時期。多元化的學習方式、專業的藝術培養、傳統文化的弘揚及創造力的啟迪,不僅提升了學生的技藝水平,更塑造了具文化認同和創新精神的未來藝術家。面對全球音樂產業的機遇與挑戰,香港有望在傳承與創新之間取得更佳平衡,打造具本地特色的國際音樂教育品牌。
當然,香港音樂教育亦面臨一些挑戰。包括資源有限及經費不足,導致部分學校難以添置樂器及設備,或聘請優秀音樂教師,影響學生的學習機會及質素。此外,教師專業發展資源有限,部分教師未能與國際標準接軌,影響教學質素。加上音樂課程在校內常被視為非核心科目,資源分配有限,缺乏長遠規劃;同時,部分家長與社會對音樂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仍有待提升,影響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針對這些挑戰,我提出以下建議:首先,建議政府加大投入,撥出專項經費支援音樂教學設施建設,並支持學校舉辦各類音樂比賽及演出活動,激發學生對音樂的熱情;其次,強化師資培訓,積極引進國際先進音樂教育理念,鼓勵教師持續進修,提升整體教學水平,吸引更多人才投身音樂教育行列;第三,制訂全面的音樂教育政策,將音樂納入核心課程範疇,推動校本特色課程發展,確保資源公平分配;最後,透過媒體宣傳、社區活動及家庭教育,進一步強調音樂對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性,營造更積極正面的社會氛圍。
我深信,香港音樂教育蘊藏著巨大潛力,只要政府、學界及社會共同努力,增加投入、完善體系、提升認知,必能營造優質的音樂教育環境,培育出更多具備創新精神與文化底蘊的未來音樂家,推動本地文化的繁榮及促進國際交流。
您作為香港新一代的藝術家,我衷心期望您能繼續發揮榜樣作用,推動本地音樂教育的發展,讓我們共同努力,攀登更高峰!
祝您 更上一層樓!
香港教育大學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教授
梁寶華
2025年8月9日
香港電台第一台FM92.6 - 94.4星期六早上九點至九點二十分
監製:林嘉瑜
學者、議員、官員及社會人士透過書信形式,分析社會現象,細訴個人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