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香港朋友:
您們好!撰寫這封信時,我坐在中文大學的辦公室,回想起過去數年,看到幾位聾人學生在課後留下來,用手語與其他健聽同學交流,氣氛安靜和溫馨。這一幕,讓我不禁回想起自己多年來在手語語言學研究上的點滴,也思考着一個問題:我們的社會,是否準備好與一些使用手語的聾人群體並肩同行呢?
首先,聾人是指哪些人群呢? 這裏我們用了手語研究的定義:凡是認同手語為語言,應用了手語為他們的其中一個語言來達到溝通效果的聽障人群,我們都稱之為「聾人」。
從事手語語言學研究已三十多年,我一直深信 — 手語跟口語沒兩樣,都是一個完整的自然語言。手語不僅是蘊含著豐富的詞彙,完整的語法結構與文化,同時它也是聾人群體之間的溝通工具。既然手語都是語言,就好像我們在香港有用廣東話,普通話,和英語, 以至少數民族語言的人群共存一樣, 手語及口語是可以成為社會上聾健共融的有利平台。
然而,在我們的社會環境中,手語卻長期被誤解導致被邊緣化,令我們錯過了很多理解社會多元共融的機會,也令那些需要手語來接受教育的聾童難以發展。
中大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的團隊在2006年成立了「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這個計劃的核心理念很簡單但意義卻深遠:讓聾童入讀主流學校時有優質教育支援,好讓他們有平等的教育機會,吸收更多學術知識。通過這個教育模式,他們可以從小就跟健聽同學相處,通過朋輩關系,建立與健聽社群接觸的體會與文化。在課室裡,我們注重聾人及健聽老師成為夥伴老師,他們共同設計課堂並同步使用手語和口語教學;學校亦常常舉辦很多活動,推動校園聾健共融文化。
在這個教育環境中, 聾跟健聽學生一起,大家都得到手語和口語的雙語發展。首先,它確保聾童不會因為溝通障礙而失去學習的機會;這並不是把手語當作「輔助」教材,而是視其為不論聾或健聽學生在課堂上甚至在校園裡有平等的語言選擇權利。您問聾生他們用什麼語言跟大家溝通,他們會自信的說:「那就要看看您們的手語能力有多高啦!如果不高,我就用口語吧!」
他們的回答,就像我們在香港的口語雙語一樣,大部分時間我們在講廣東話,但我們也有能力轉用英語甚至普通話交流。多年觀察,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的聾童,他們的雙語及學習能力、社交信心與心理發展,都有明顯進步;其實,靜心觀察,他們的社交表現和健聽同學的沒有很大差異:聾健同學通過手語雙語建立自信,欣賞自身的雙語能力,再透過雙語橋樑,進行聾健社交。手語雙語消除了他們的溝通障礙,更讓他們成為好朋友,互相學習和欣賞。
這些成果逐漸引起國際關注,在過去,我們曾與亞洲、歐洲及北美多個地區的教育機構分享經驗。更有些地區,例如澳門、浙江衢州和新加坡的政府部門與教育機構,參考了我們的模式,在當地推行類似的手語雙語教育項目,成績斐然。我們的團隊正為這些地區提供專業支援,也讓我們明白,用手語和口語的雙渠道語言作為社會共融的理念是具有普世意義,並非只某一個地方的特有社會文化。
除了教育外,我們也發現有更多社會層面也有手語雙語的需求。因此,我們成立了「語橋社資」這個慈善機構,致力通過聾健協作來推動手語雙語的應用。以往在推行服務的時候,眼見健聽的專業人員很多,但能夠活用手語的專業聾人卻少之又少。所以,我們聘用並培訓聾人擔任手語導師,舉辦各類以手語雙語概念為基礎的培訓課程,包括為企業人員以至中小學生而設的手語工作坊,為一般嬰幼兒童提升語言發展的手語雙語繪本故事活動;我們更教導其他有溝通困難的群體通過手語作有效溝通,包括特殊需要兒童和聽力衰退的長者等等。
我們的目標很清晰:讓手語進入社區每一個角落,達成手語雙語的雙贏局面,讓社會每一個人都覺得,學懂一點手語,除了是一種對語言探知的創新態度,也是一個對多元文化的尊重和一種擁抱多元共融的社會責任。
有時候,也會有人問我:「推動手語研究及手語雙語教育這麼多年,會不會覺得累?」其實,累是一定會的,因為在建立平台的同時,更要出力排除很多在社會上對手語的誤解,比如家長,醫護人員,甚至老師。但是,我沒有後悔,我有的是更多的感動。曾有一位家長告訴我,他的女兒在學會手語後,第一次在學校舉手發言,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對一般人來說,這或許只是平凡一刻,但對聾生和他們一家人而言,卻是一個歷史性的溝通成功例子。這些故事,讓我知道,我們做的事情是值得的。
我常說,從語言學的角度,手語不是一種支援「特殊需要」的溝通工具,它其實代表一種自身的「語言選擇權利」。聾人不應該被要求「融入」一個對他們不理解,不能有效溝通的環境,反而社會大眾應該學會如何「靠近」並認識他們的需要。因此,無論在政策倡議、教育制度,還是公眾認知層面,這些都是我們未來努力的方向。
未來,我希望看到更多手語雙語的聾人能夠擔任教師、律師、環境保護者,創業者,以至更多我們從未想像過的工作崗位。我相信,讓手語得到平等語言地位是一切社會參與的起點。
在這封信的最後,我想邀請每一位香港市民思考一個問題:如果我們願意多學一點手語,或多理解一點聾人的需要及文化,我們的社會,會不會因此變得更包容一些?
感謝您們願意聆聽我這封信。讓我們一起,為一個多元共融的香港,付出努力。
香港中文大學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教授
鄧慧蘭
2025年7月26日
香港電台第一台FM92.6 - 94.4星期六早上九點至九點二十分
監製:林嘉瑜
學者、議員、官員及社會人士透過書信形式,分析社會現象,細訴個人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