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香港孩子們:
當你們打開這封信時,或許正握著手機參與一場深夜的《王者榮耀》對決,又或許在為職業戰隊的勝利歡呼雀躍。作為一個曾經與你們一樣沉迷於虛擬世界的香港人,我想告訴你們:電競不僅是遊戲,更是屬於我們這一代人的文化革命。今天,我想以一位「前輩玩家」的身份,與你們談談香港電競的未來,以及我們如何共同書寫這段激情與理性並存的篇章。
記得上世紀90年代,香港的街機廳總是擠滿了為了《街霸》、《拳皇》排行榜爭得面紅耳赤的少年。那時的競技精神,如今已蛻變為全球化的電競產業。2023年杭州亞運會上,中國隊奪得《王者榮耀》金牌的瞬間,全球超過2億觀眾通過直播見證了這一刻——這不僅是遊戲的勝利,更是數字時代的體育精神宣言。
香港的優勢在於「橋樑角色」:我們既是東西方文化的交匯點,也是亞太區的商業樞紐。由2017年政府投放的多項創新科技基金中,有1億專注電競發展,這筆資金不僅是「加油包」,更是「指南針」。我們需要將香港的國際視野、法治化營商環境與內地的龐大市場結合,打造一個既能孵化本土人才,又能吸引全球賽事的平台。
電競產業的競爭,本質上是人才的競爭。根據《2024年中國電子競技產業報告》,中國電競從業者已超過480萬人,但高端人才缺口仍達150萬。香港的解決方案在於「三層次培養體系」:
第一層,基礎層:全民參與的「電競素養教育」,建議在中小學推行「電競通識課程」,一方面要讓孩子知道不能過份沉迷遊戲,另一方面教授遊戲設計、賽事管理、數據分析以至健康管理等知識。例如,上海體育大學與英雄電競共建的「全球電競高等研究院」,已將AR技術融入教學,學生可通過虛擬現實模擬賽事策劃。
第二層,進階層:職業化培訓與退役轉型,香港多間高等學府已開辦電競相關課程,例如港大校外進修學院及香港都會大學等,香港教育大學今年更開始舉辦電子競技管理碩士課程。我們可將之擴展為「亞洲電競人才基地」,提供從選手培訓到心理輔導的全鏈條服務。同時,可建立「退役選手轉型基金」,支持他們轉型為解說員、賽事導演或遊戲開發者。
第三層,頂尖層:國際化競技隊伍的誕生,參考星競威武集團併購瑞典NIP戰隊的經驗,「粵港澳聯合電競代表隊」,吸引全球頂尖選手。由於中國內地規定18歲以下青少年每天只能接觸遊戲一小時,及不能加入職業戰隊正式訓練,香港亦可用本土政策優勢,吸引全國青少年到港參與培訓及選秀。政府更考慮可提供稅務優惠,鼓勵企業贊助,讓香港成為亞洲電競的「黃埔軍校」。
電競的未來離不開科技驅動。人工智慧技術應用蓬勃發展,而AI、大數據等技術顯著提升了電競賽事體驗和運營效率。香港的優勢分別在於科研合作及標準制定。在科研合作方面,推動本地大學與騰訊、米哈遊等企業共建「電競技術實驗室」,研發低延遲直播、虛擬現實觀賽等技術。另外在標準制定方面,參與國際電競組織(如IESF, GEF, AESF)的規則制定,將香港的大型體育賽事運營經驗推向全球。
電競是最具全球化特質的文化載體之一。2024年,沐瞳科技的《決勝巔峰MLBB》成為東南亞運動會正式項目,其成功秘訣在於「本土化+全球化」的雙輪驅動:遊戲角色融入東南亞神話,同時保留中國武術元素。香港可借鑑此模式,例如引入國際體育賽事,爭取未來大型運動會如2026年「電子競技奧運會」亞洲區預選賽主辦權,吸引韓國、東南亞戰隊參與。另一方面,建立文化輸出渠道,例如透過港產電影、動畫(如《明日戰記》式科幻敘事)講述香港電競人的奮鬥史,讓世界看到我們的獨特魅力。
電競不該只是年輕人的「私密樂趣」,而應成為全民共享的文化盛事。參考河北承德的「電競進商圈」模式,香港可將賽事融入城市脈絡,包括舉辦大型職業聯賽決賽,利用香港「M」品牌大型體育活動支持的優勢,吸引更多大型職業聯賽決賽來港舉辦,就好像今年11月將在亞博館舉行的Counter-Strike 2世界總決賽,吸引了世界頂尖的八隊職業戰隊爭奪高額獎金,並估計會吸引共4萬多名觀眾入場。另外,可將賽事與文旅結合,在維港夜景、廟街等背景下舉辦比賽全息投影賽事,讓觀眾邊賞燈邊觀戰,並與香港景點互相結合。
孩子們,當你們為一場比賽歡呼或落淚時,請記住:電競的終極意義不在勝負,而在於它如何改變我們的聯結方式。從雅加達亞運會的金牌到杭州的「元宇宙賽事」,從韓國的「星際爭霸」傳奇到香港的「維港之夜」,每一代人都在用遊戲重新定義青春。
政府投放的1億元,不僅是資金,更是對我們夢想的信任。願我們既能以指尖創造傳奇,更能以胸懷承載使命。 這座城市的故事,正等待你們按下“Start”鍵。
與你們同行的探索者
香港電競總會創會會長 楊全盛
2025年8月16日
香港電台第一台FM92.6 - 94.4星期六早上九點至九點二十分
監製:林嘉瑜
學者、議員、官員及社會人士透過書信形式,分析社會現象,細訴個人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