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家書@20220903】中文大學卓敏生命科學教授暨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中文大學)主任林漢明教授
2022-09-04

卓敏生命科學教授暨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中文大學)主任林漢明教授——香港農業要有生存空間 便要打造本地品牌

 

*標題由編輯所加

 

阿蘇:

自從新冠世紀疫情爆發後,我們已經很久沒有見面了,你在澳洲家裏後園栽種的瓜菜,最近的收成好嗎?不過有一點我可以肯定的是,你們夫婦兩人苦心栽培的孩子,現在已經長大成材,讓我們這一代能見證生命的代代延續和承傳。

還記得我們年輕的時候,經常一起到郊外遠足露營,沿途還會見到疏落的村莊,長滿瓜菜的菜田,甚至有些小果園。我們的老人家說新界曾經種有很多水稻,不過我們當年好像沒有見到。

 

上世紀70年代,我們到新界行山,在青山綠水之間,張眼遠望,窺探正在蓄勢待發的未來新城市。現在再去新界行山,反而感覺是身處被熱鬧的新市鎮包圍著的一片寧靜綠洲。

 

去年我專程行了一次「元荃古道」,嘗試去尋找一段香港的歷史。在安全整潔的現代行山徑旁邊,有一段原來的山道「古道」,當年元朗和錦田的農民,大清早便會走這條山路「古道」,將收成好的大米用扁擔挑到荃灣售賣,入黑前才趕回家中吃晚飯。

 

許多人都會說香港開埠時是一個漁港,但新界地區還是源遠流長的農村歷史。1688年清代的《新安縣志》和1898年英國的《駱克報告》,都有記載稻米是新界地區的主要農作物。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稻田佔全港耕地百分之八十以上。農民主要是種植水稻,但山地上也有旱稻,沿海地區還有鹹水稻。

 

不知道從那時開始,流傳著一段傳說:香港種植的「絲苗」米,曾經是向清代朝廷進貢的貢品,不過我尚未能找到對這傳說的權威歷史考證。除了「絲苗」,香港經常種植的特色水稻還有「花腰仔」、「老鼠牙」、「黃殼齊眉」、「白殼齊眉」、「珍珠早」,以及叫作「鹹滿」的鹹水稻等等。

 

隨著移民潮和新界土地發展,香港農地開始走向碎片化,連片的水稻田面積迅速減少,到了上世紀80年代,水稻種植幾乎在香港絕跡。沒有了水稻田,水稻的種子也相繼失傳,這段香港水稻歷史亦逐漸被遺忘。

 

近年有農友希望復育香港水稻,漁農自然護理署亦積極推動,我們團隊也有參與其中。兩年前我們在中文大學成立了「香港種子技術及教育中心」,目的是收集、保存和分享與香港關係密切的種子。

 

種子很特別,上一代農民把種子傳給下一代,下一代又會傳給再下一代,種子可以算是上一代傳給下一代,祝願子女可以得到溫飽的一個希望。另一方面,從生物學的角度看,上一代的植物會把最好的營養留給種子,因為種子帶有這植物的基因,要靠種子世代相傳下去。所以,種子可以算是一部包括文化、歷史和生物學的活的歷史。

 

我們種子中心的調查結果是,許多香港特有的種子都已經失傳了,香港原有水稻的種子,竟然在本地完全找不到。幸運地,世界性的種子銀行有保存香港的水稻種子,於是我們團隊便向它們申請,讓原本從香港收集的水稻,可以在香港重現。我們取得「絲苗」、「花腰仔」、「老鼠牙」、「黃殼齊眉」、「白殼齊眉」、「珍珠早」、「鹹滿」等幾種種子,而且這些種子都有「出世紙」,證明是源自香港的,例如「花腰仔」的文件中註明種子是由當時香港的「農林處」收集,後來到了菲律賓的國際水稻研究所,再由國際水稻研究所贈送給美國農業部。

 

當這些種子回到香港這個家之後,我們團隊決定為它們製作一張很特別的香港身分證:基因身分證。能夠用大學裏面的高科技來協助推動香港農業發展,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我們團隊都十分雀躍。

 

漁農自然護理署的工作人員安排香港農友試種幾種水稻,發現花腰仔有不錯的表現,所以會首先推動「花腰仔」復育。因此,「花腰仔」和盛極一時的香港「絲苗」,成為我們的研究重點。

 

我們利用「花腰仔」和「絲苗」的基因組序列,比較世界上其他有基因組數據的3000種水稻,成功獲得「花腰仔」和「絲苗」的特有分子標記,方便以後的品種鑑別工作。

 

聽上去很複雜,讓我做個比喻,現在大家都明白新冠病毒有不同變種,用它們特有的基因序列做標記,便可以鑑別和區分。同樣道理,「花腰仔」和「絲苗」可以被視為水稻中的不同變種,一樣可以用基因序列特質來鑑別和區分。

 

或者有人會問,我們的超級市場中,有進口的泰國米、日本米、越南米、澳洲米,還有東北米,為甚麼還要復耕水稻,就算要復耕,也不一定要種香港原來的品種。

 

將糧食簡單地視為商品,令大眾與農業生產完全脫離,消費者很容易混淆,感覺上會認為糧食產自超級市場,是一種純粹用金錢能換取的簡單貨品,從而忘記了孕育農作物的土地和辛勤付出的農民。當消費者更接近糧食生產的過程,才能學會更尊重和愛護土地和環境,以及種出糧食的農民。

 

以香港現有的土地,香港農民是不可能靠大面積種植來謀生的。香港農業要有生存空間,便要打造本地品牌。種植香港原來的水稻,產出的成品,除了米飯中的營養價值,還有一份具香港特色的文化和歷史情懷,這正是入口稻米不能取代的本地品牌內涵。

 

前幾個星期我去了西灣參觀,負責種植花腰仔的農友廖先生和英姐讓我從旁觀察和協助水稻割秧、打穀、磨皮等每個過程。最後還用收到的花腰仔稻米,煮了一頓飯請我即場品嘗。在嘴裏嚼到的,除了是新鮮稻米產生的飯味,還有樸素卻又濃烈的人情味。

 

海山變幻,下次你回來和我一起行山的時候,相信香港又會改變了很多。我只期望在這個以科技為動力、金融經濟為核心、步伐急促的繁華鬧市中,人們的內心底處,仍然能保有一份人情味,以及可以承載文化和歷史的胸懷。

 

 

漢明

2022年9月3日

 

【聲音完全版】


【香港家書】

香港電台第一台FM92.6 - 94.4​星期六早上九點至九點二十分

主持:張鳳萍
編導:張鳳萍
監製:林嘉瑜

學者、議員、官員及社會人士透過書信形式,分析社會現象,細訴個人感受。

 

 

專題分類:專題文章

最新專題